眾籌出版的《莫干山》再版:讀懂這座山唯有向山而行
2019-02-21 16:18: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吳靜 吳靜 |
靠眾籌出版的《莫干山》再版,它從百余年前的故事講起—— 要讀懂這座山,只有向山而行 蘇格蘭醫(yī)生梅藤更和小患者互相鞠躬。 資料照片 本報訊 近日,在杭州玉古路上的“你我茶燕”,浙江旅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杭州老房子專家仲向平,邀來友人,為一座山,也為一本書而聚。 山是莫干山,書是《莫干山》。 2015年9月,仲向平、葉全新、劉建林三位作者,以眾籌的方式完成了這本書。近四年過去,許多人來到莫干山,并帶走了這本書,讓文字寫就的“山”,也開始了一段旅程。三位作者沒有想到的是,剛剛過去的2018年,《莫干山》竟得以再版。再版的《莫干山》,“增加了一些足以讓人驚嘆的地理信息,環(huán)莫干山區(qū)域,一些原生態(tài)的的鄉(xiāng)村文化小鎮(zhèn),正在為更多人帶來優(yōu)美自然的未來生活。” 莫干山,一直保有它的秀美,又一直在變化?!赌缮健返膶懽髡?,幾乎撫遍了它的山川草木、人文歷史,又不限于此。 梅藤更、張靜江、蔣介石、丁玲、馬占山、杜月笙……莫干山的山風中,夾帶著時代的巨變。 先讀一讀《莫干山》里那位英國籍醫(yī)師梅藤先生的故事吧。 梅藤更,杭州人不陌生。 解放路88號,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以下簡稱浙醫(yī)二院)開放式的門口,有一組著名的雕像——一位戴禮帽的外國醫(yī)生,一位小患者,他們互相鞠躬。這位外國醫(yī)生,就是一個多世紀以前的梅藤更。 1881年11月,梅藤更和19歲的妻子佛羅倫斯·南丁格爾·史密斯——一位出身于名門望族的女護士,走進了杭州城,在此生活、工作了45年。 “當年開設不久的廣濟醫(yī)院簡陋之極:沒有自來水、沒有電、沒有藥房、沒有手術室。到1926年梅藤更退休離任時,史料記載廣濟醫(yī)院有500張病床、三個手術室、住院病人4000例左右,是全國最大的西醫(yī)醫(yī)院之一。”《莫干山》里寫下的數(shù)據,背后是梅藤更傾注的用心。 梅藤更沒有將他的醫(yī)術囿于當時杭州城東的廣濟醫(yī)院,因為,他走進了莫干山。 1910年,梅藤更夫婦已經在杭州居住了29年,這一年,他們在莫干山建造了炮臺山別墅。當年,55歲的梅藤更向山民購買了莫干山西南角炮臺山75畝地,在山頂建造了一棟古堡式洋房。 這里是莫干山1號。 仲向平說,缺少維修的古堡可能毀于20世紀60年代的臺風。如今,它只剩門柱、裙墻…… 端午上山,中秋下山,梅藤更夫婦在這里度過了相對輕松的晚年時光。住進古堡的第一個夏天,南丁格爾想寫信告訴英國的親友,他們夫妻倆遇上一座山的歡欣。 可是,親友的回信寄到哪里呢? “這里就是莫干山1號??!” 這不過是梅藤更的一個玩笑,但,莫干山1號誕生了。 那時的莫干山,除了好山好水,還有貧病的山民。梅藤更眼見他們困于病疼而不能坐視不理。1924年夏天,廣濟醫(yī)院莫干山臨時醫(yī)院開張。 梅藤更有一個專門的信差,往返炮臺山和三橋埠十幾公里寄信、收信,這也是莫干山1號由一個隨便叫叫的名字,而成為實實在在的莫干山1號的原因之一。信差還有一個特別的任務,每次梅藤更上山,他都敲一面銅鑼,飛奔于山野之間,百姓以此為信號,從四面八方趕到古堡看病,大家都知道,梅先生看病不收錢。 那面珍貴的銅鑼還在。仲向平說,莫干山1號的第三任看房人褚慶仁的后人,仍然保留著它,還包括一盞臺燈、一把小茶壺。 1934年8月30日,梅藤更去世。 他的故事,一直在杭州被講述,而且,隨著史料的豐富,有愈加豐滿的細節(jié)。 自百余年前至今,為什么莫干山總能讓陌生人以此為家?仲向平說,要知道答案,只有向山而行?! ?本報記者 孫雯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