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電視講史與網(wǎng)絡寫史相互呼應,將歷史研究這樣一個原本是三五素心人在荒郊野屋里秉燭夜談的寂寞事業(yè)變成了公眾話題。
實際上,引領這場歷史熱的,主要是非史學專業(yè)人員。確切地說,當前的歷史熱是在網(wǎng)絡媒體、電視媒體、圖書媒體的推介下形成的通俗史學熱。與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相比,通俗史學立足的是“歷史”,是正說,滿足了觀眾探求歷史真相的需求。不同于專業(yè)史學偏重對歷史趨勢、歷史規(guī)律的探尋與分析,通俗史學在內(nèi)容上側(cè)重于歷史人物,走以人物解讀歷史的路徑,拉近了大眾與歷史的距離。此外,故事化的敘事模式與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語言,也切合了大眾的趣味。
然而,由于一味地迎合市場,當前的歷史熱也暴露出一些亟須正視的問題。
一是輕佻惡俗,戲說調(diào)侃。通俗與惡俗往往只有一步之遙,稍不留神,就滑向了惡俗,喪失了對歷史應有的溫情與敬意。最近頗為熱銷的袁騰飛的《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其書名本身就顯示出對歷史的輕佻與侮謾。而且,他的“妙說”歷史中難免有比喻不當?shù)牡胤?,但問題是這些比喻不當本應規(guī)避,卻被出版商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傳播,一并被推崇為“幽默”的表現(xiàn)。
二是真假難辨,邊界模糊。當前流行的通俗史學作品缺乏史學作品應有的嚴謹,往往混淆了歷史與文學、真實與臆想的邊界。比如,被網(wǎng)友視為起到了普及歷史的功能,并且還是正史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也承認自己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并有很多演義的成分,很多細節(jié)都出于想象。然而,究竟哪些是從史料中推出的較為可靠的結(jié)論,哪些是作者自己的想象和演義,作者既未明確揭示,讀者更不易分辨。這類看似具有“強烈真實性”的史學作品,很容易誤導讀者忘記它的文學成分,而把它當成歷史來看,甚至代替了真實的歷史。
三是借古諷今,以今解古。用現(xiàn)代語言對歷史人物進行解讀,有助于拉近讀者與歷史人物的心理距離。而運用不當?shù)脑?,往往會抹殺歷史情境的特殊性,導致時空大轉(zhuǎn)移。如:“載灃這位‘80后’能屈能伸,在銳意改革數(shù)年而終不成后,他畢竟為皇族贏得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體面而又安全的集體‘下崗轉(zhuǎn)制’?!鼻也徽f清帝遜位到底是誰促成的,以“80后”這樣一個具有強烈時代意義的稱呼來指稱載灃,以“下崗轉(zhuǎn)制”來比喻清帝遜位,就不大恰當。
縱觀近年來歷史熱的演變,大體上經(jīng)歷了一個從戲說(以影視劇、歷史小說為代表)到正說(以電視講壇為代表)到顛覆(以網(wǎng)絡寫作為代表)的發(fā)展過程。在此過程中,一些似是而非的史學理論得到廣泛傳播。比如,“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句話,原本強調(diào)歷史的多面性,人認識歷史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主觀偏差,從而形成不同的歷史面相,而在當前的爭論中卻演變成了歷史怎么說都對的相對主義論。作為史學工作者,除了要正本清源,維護歷史研究的科學性、嚴肅性之外,還要反思史學工作者何以在回應社會需求中會出現(xiàn)群體性失語,反思現(xiàn)有歷史研究模式的弊端,承擔起歷史知識社會化的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