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拒斥普遍規(guī)律的異端”,還是理論實踐相結合導致革命勝利和理論發(fā)展?
蘇聯(lián)大黨大國主義把馬克思主義與當時當?shù)鼐唧w實際的結合誣指為“民族主義”的輿論,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西方的某些漢學家。例如,美國的著名“中國通”費正清在《偉大的中國革命》一書中說“形成中國化的最后因素,是基于文化和歷史驕傲的中國民族主義的情緒,那時意味著不能當別人的狗尾巴”。(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香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34頁)費正清的學生、美國漢學家史華慈在《中國共產(chǎn)主義與毛澤東的崛起》一書中,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馬克思主義成分和中國傳統(tǒng)成分之間進行拆分組合,他沿著這兩種成分經(jīng)緯線比對分析得出結論說,中國馬克思主義是列寧主義的異端,中國成分仍然是其中的決定性因素。(參見許紀霖、宋宏編《史華慈論中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另一位美國漢學家施拉姆在《毛澤東的思想》一書中說,毛澤東思想“是一種由各種不同成分構成的粗拙的東西”,“只是兩條脈絡,時而側重某一面,時而又混雜著各種意向”;(施拉姆:《毛澤東的思想》,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頁)在《毛澤東:再評價初步》一書中則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意味著對馬克思主義普遍規(guī)律的拒斥和對中國現(xiàn)實及傳統(tǒng)的提升,目的在于改變馬克思主義的實質使之符合中國情況”。(施拉姆:《毛澤東:再評價初步》,香港中國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35頁)
應當說,這些西方漢學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解,全都是一些不符合客觀實際的主觀臆測。究竟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怎樣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對此,毛澤東在1942年2月發(fā)表的《整頓黨的作風》中,曾經(jīng)作過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描述:“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實際,怎樣互相聯(lián)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有的放矢’?!浮褪羌?,‘的’就是靶,放箭要對準靶。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的關系,就是箭和靶的關系”,“馬克思列寧主義之箭,必須用了去射中國革命之的。這[國際]文稿個問題不講明白,我們黨的理論水平永遠不會提高,中國革命也永遠不會勝利”。(《毛澤東選集》第卷第819、820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之間箭和靶關系的這種生動比喻,清楚地說明了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存在的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又發(fā)展理論的關系;而不是兩種不同性質理論的折衷混合。因此,在這里,壓根兒就不存在兩種理論成分孰多孰少、孰高孰低的拆分組合,哪種理論成分是主要的、決定性的因素的問題,也不是不當別人的狗尾巴的民族主義情緒的問題,更不存在什么拒斥馬克思主義的普遍規(guī)律而提升中國傳統(tǒng)及現(xiàn)實的問題。實際上,要真是把中國的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提升到拒斥馬克思主義普遍規(guī)律的地步,也就根本談不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了??傊?,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的根本目的,是要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而為達此目的,除了用馬克思主義之箭去射中國革命之靶以外,是別無其他途徑可言的。
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后,是否就成了列寧主義的異端?這里且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實現(xiàn)的第一次飛躍,毛澤東獨立創(chuàng)立的不同于歐洲革命道路的、中國革命的具體道路為例來進行一些分析。從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的歐洲無產(chǎn)階級革命,都是走的以城市為中心的道路,即:在平時,無產(chǎn)階級政黨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集中力量發(fā)展工人運動,在革命危機到來時,在城市舉行總罷工和工人武裝起義,首先占領城市,然后進攻農(nóng)村。在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之初,教條主義者曾不顧中國的實際情況,企圖在中國如法炮制,結果使中國革命遭到嚴重挫折,幾乎陷于絕境。正是在這種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獨立自主地思考中國革命問題,經(jīng)過長期的探索,終于成功地找到了一條建立農(nóng)村根據(jù)地,發(fā)動農(nóng)民組織革命武裝,以農(nóng)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這是離開列寧主義的異端嗎?不是。因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既表現(xiàn)了毛澤東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獨立地創(chuàng)立了不同于歐洲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斗爭形式的氣概,又堅持了列寧在帝國主義和無產(chǎn)階級革命時代提出的無產(chǎn)階級武裝奪取政權、戰(zhàn)爭解決問題的革命道路。就是說,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是用不同于十月革命的方法走了十月革命所開辟的道路,它既繼承又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三、西方漢學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解,正出現(xiàn)擺脫主觀臆測的發(fā)展趨向
在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時當?shù)鼐唧w實際的結合,視為“民族主義”的誣指即宣告終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發(fā)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xiàn)了第二次歷史性飛躍,誕生了由鄧小平開創(chuàng)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西方漢學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和理解也逐步出現(xiàn)了擺脫主觀臆測的發(fā)展趨向:一些左翼青年學者批評西方漢學家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拆分為中國成分和馬克思主義成分的學術套路,等于是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洗了個硫酸澡。他們強調說,首要的任務是要抓住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提倡從既成事實出發(fā),追溯歷史原因的思維方式,注重從實地考察和史實考證入手,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持續(xù)互動。澳大利亞漢學家尼克·奈特提出要站在當代生活的現(xiàn)實基礎上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他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究竟如何理解?西方評論家的看法大體上有兩種,第一種說它因強調中國的傳統(tǒng)和實際情況而拋棄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第二種把它說成是毛澤東進行權力斗爭的一個花招,而他則認為,還能夠作出第三種解釋,即毛澤東試圖制定一個公式,既不拋棄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又能夠將這種普遍原理應用于一個國家特殊的歷史條件和文化環(huán)境。(尼克·奈特:《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載《中共黨史研究》1988年第4期)奈特的這種比較貼近實際的說法得到了西方一些漢學家的贊同,正在成為西方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一種逐步擺脫主觀臆測的發(fā)展趨向。(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