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中山陵,半部民國史?!币倭⒂谀暇┳辖鹕降闹猩搅辏莻ゴ蟮拿裰鞲锩刃姓邔O中山先生長眠之地。適逢辛亥百年,拜謁中山陵,成為海內(nèi)外華人對孫中山先生最好的緬懷與紀念。
從陵園廣場拾級而上,“博愛”,“天下為公”,“民族、民生、民權(quán)”,一路仰望,孫中山先生的名言刻于牌坊、陵門、祭堂的門額?!斑@三句話把孫中山先生一生倡導(dǎo)的精神濃縮地反映出來,是其留給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敝猩搅陥@管理局文物處副處長劉東華介紹,孫中山生前經(jīng)常題“博愛”這兩字送人。目前檔案界發(fā)現(xiàn)的孫中山先生有關(guān)“博愛”題詞的最早原件,是為表彰愛國華僑鄧蔭南先生資助革命、勛及國家而題寫的橫匾。他用“博愛”精神激勵革命志士,“博愛”也是他偉大人格的寫照。如今,博愛精神依然在南京傳承,“博愛之都”已成為南京對外的城市形象名片,表達“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
中山陵最高處,便是當年舉行奉安大典主祭儀式的地方——祭堂。祭堂正中的孫中山坐像,著長袍馬褂,雙腿并攏,膝上攤著一本展開的文卷,像是在為后人勾畫著美好的藍圖。祭堂后有墓門兩重,里面就是孫中山先生遺體安放之處。出于敬仰之情,謁陵者們只在門外向?qū)O中山先生坐像鞠躬致禮,敬獻花籃,緬懷先生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歷史功勛。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廣東香山,1925年3月12日逝世于北京。他為什么選擇長眠于南京呢?“南京是孫中山生命記憶的凝結(jié)、人生意義的象征和未竟期望的寄托。”劉東華說。孫中山臨終時囑咐要葬于紫金山,當時正是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其遺囑提到“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現(xiàn)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wù)須繼續(xù)努力”,爭取革命最后的勝利。孫中山說:“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p>
中山陵于1926年初破土動工,1929年夏建成,1929年6月1日正式舉行奉安大典。為了迎接中山先生的靈柩,國民政府特地修建了一條迎陵大道,即今南京的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東路,由此奠定了南京老城多年的發(fā)展格局。
中山陵建筑群,可謂處處都有景。向東眺望,在密林深處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古典建筑,這就是南京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紀念館與中山先生之陵墓緊密結(jié)合,渾然一體。中山陵兩側(cè),長眠著近代民主革命時期的一些要人和斗士,如廖仲愷與何香凝墓、鄧演達墓、范鴻仙墓、韓恢墓、抗日航空烈士墓、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等。劉東華說:“民國不少要人,生死相隨伴中山,逝后都葬在孫中山先生身邊。中山陵成為近代國家民族的一個象征。”
中山陵園是兩岸同胞共同景仰的紀念地,是溝通海峽兩岸情感的橋梁紐帶。去年11月12日起,中山陵免費開放,讓更多民眾了解中山先生的事跡和博愛、天下為公的精神。周恩來曾經(jīng)說過:“中山陵園不僅是南京市的、江蘇省的,而且是全國人民的,一定要保護好和管理好?!?/p>
“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南京將來之發(fā)達,未可限量也。”這是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對南京未來的預(yù)想,在近百年以后成為現(xiàn)實。如今的南京,百業(yè)俱興,這足以告慰孫中山先生的在天之靈。本報記者 李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