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70歲的黃昌平老人見一男子落進化糞池,雖然當時旁邊站有其他人,可沒有一個人主動下去救人,情急之下老人跳到化糞池中,用身體將男子頂起,被網民尊稱為“抗糞老人”,后因老人救人時吸入糞水過多,導致肺部感染,于3月9日不幸去世。(3月11日重慶商報)
勇救他人的“抗糞老人”被救起后的情景
“抗糞老人”走了,卻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它將引導更多的公民奉獻愛心、彰顯正義、宏揚正氣、激濁揚清。但是,從“抗糞老人”救人行為折射出的很多東西,又引起我們對見義勇為制度的反思。
見義勇為作為對社會成員普適性的道德要求,決定了公民看到合乎正義的事就應該勇敢地去做,而這種只有鼓勵性沒有禁止性的要求,又會使得社會特殊人群如未成年人、老年人、婦女、殘疾人等在需要見義勇為的場合,常常遭遇尷尬和困境:不出手吧,要遭受道德譴責,出手吧,又力不從心,于是,就出現了因撲救山火而獻身的賴寧、因不懂水性跳水救人而獻身的劉旭以及因年高體弱跳下化糞池救人獻身的“抗糞老人”。
我們這個社會,向來提倡見義勇為,因此,也就從來不缺少英雄。但是,在一個個具體環(huán)境下,見義勇為者則可能付出無法預期的代價,而這個代價最終將轉嫁到國家身上,要國家付出巨額的獎勵基金,這也是一個必須考量的社會現實。
其實,凡是需要見義勇為的場合,都是非常危險的時刻,有的是災害事故,有的是歹徒行兇,有的是突發(fā)險情,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僅需要“義”和“勇”,而且需要一定的體力、能力和裝備。沒有條件見義勇為卻硬去見義勇為,最后只能是擴大損失,釀成更加不良的后果。所以,筆者以為,對未成年人、老年人、體弱婦女、殘疾人和其它不具備條件的人,就應當量力而行,而不是一味鼓勵,畢竟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需要加倍珍愛,因為只有有了生命,才能有更多機會幫助他人,回報社會。而從國家層面來看,也需要更多“活著的英雄”,這也體現出現代文明社會的人文色彩和人本色彩。
目前,網民正在幫“抗糞老人”申請見義勇為稱號,相信,憑著老人的英雄壯舉,獲得稱號是名實相符,理所當然。從社會大的范圍來看,這樣的英雄當然越多越好,但從生命個體來看,卻希望這樣的英雄能少一些再少一些。(葉傳龍)
?。ㄘ熅帲豪钇G)
![]() ![]() |
- 相關新聞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為福建日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屬福建日報網所有,任何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的非新聞性質網站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被本網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違者本網保留依法追究責任的權利。
②本網未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福建日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福建日報網聯(lián)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