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依大山,面朝長江,原汁原味的瑞士山地古典建筑風格……這不是高檔的濱江山地別墅,而是一所普通移民孩子上的希望小學。昨天,這所被網(wǎng)友們稱為“中國最美麗的希望小學”——中國海外三峽希望小學正式開學,531名移民小學生在這里開始新的學習和生活。據(jù)了解,通常捐建一所希望小學的費用是20萬元,而這座漂亮的希望小學,總投入約350萬元,這筆費用足夠捐建17個希望小學。(8月27日《重慶晚報》)
乍一看,那確實是棟江邊別墅,“美麗奢華”的讓人不敢相信那是個小學校舍。筆者心想能在那么美麗的校舍讀書的孩子是幸福的,那里一定是他們夢想的起點,長大后魂牽夢繞的地方。
但孩子們也許不會想到,等到他們進入大學,走上社會,他們會發(fā)現(xiàn),他們曾經(jīng)魂牽夢繞的小學母校居然還不值一個大學的校門,甚至還不值中石化一個吊燈錢。據(jù)2006年現(xiàn)代教育報報道,中國高校的大門極盡奢華。山東聊城大學的校門在網(wǎng)絡上被稱為“中國高校中最大、造價最高的大門”,有帖子稱其造價達8000萬元,網(wǎng)民們還自發(fā)地提供了自己知道的大學校門的造價:南昌大學校門據(jù)說花了2000萬至3000萬元,合肥工業(yè)大學校門據(jù)說花了500萬元,浙江城市學院北大門據(jù)說花了800萬元,西安文理學院據(jù)說花了888萬元……
面對網(wǎng)友熱議,成年的“小學生”也許會說:“哎,原來這世道,只許大學放火,不許小學點燈”。
眼下民眾對大學校舍奢華的新聞報道已漸漸習慣,但對“美麗的小學校舍”卻獨具新聞敏感。這皆源于民眾對小學校舍的刻板成見,而形成刻板成見的恰恰是廣為民眾詬病的國家地方財政對基礎教育投入嚴重不足的現(xiàn)實。
與大學相比,小學真的“差錢”,原因有二。
一是,小學教育屬義務教育,已經(jīng)免費。這直接杜絕了小學不能像大學一樣搞教育產(chǎn)業(yè)化。而且小學生的消費能力跟大學生也是沒法比的,這又間接杜絕了小學靠學生發(fā)展“第三產(chǎn)業(yè)”掙錢的可能。
二是,小學自己不能掙錢,只能指望國家與地方財政撥款。但往往很不幸的是國家財政、地方財政對基層小學教育投資嚴重不足。有學者稱,國家教育經(jīng)費的分配有以下特點:高等教育占絕對大頭,城市投入占絕對大頭,越是偏遠貧困的地區(qū)投入越不足,越是有錢的地方投入越充足。
“差錢”導致小學校舍問題重重,老師的困難遲遲得不到解決。2005年《南方周末》曾披露代課教師的艱難處境,但四年過去的今天,此問題仍很嚴重。就在筆者寫作此文的同時,又看到新聞“汪洋親自督辦全省中小學教師“代轉公”問題”。一個經(jīng)濟大省的省委書記親自督辦中小學教師遇到的困難,這好像說明了“代轉公”問題已嚴重到下級不能解決的程度。處于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廣東省尚且如此,恐怕其他省份更不樂觀。
不知道那些搬進“最美希望小學”的孩子們,有沒有《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的心理感受,會不會發(fā)出劉姥姥的感慨:“我這頭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兒這么體面起來”?但愿他們不會,但筆者卻不敢相信。習慣了蹲在茅坑拉屎的孩子們,不對神奇的抽水馬桶詫異才怪;習慣了風雨飄搖,四處漏風校舍的孩子們,不對堅若磐石,高高聳立江畔的新居所詫異才怪。一句話,應該對“美麗校舍”質(zhì)疑的應該是孩子們,而不應該是廣大網(wǎng)友,當然也包括筆者。
孩子們應該反問,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才住進“最美麗的校舍”?為什么你們“只許大學奢華,不許小學美麗一把”?更何況,與大學相比,我們的校舍資金來源充滿了愛心而非父母的血汗錢國家的財政援助?(劉三石)
(責編:劉寶琴)
- 2009-08-28350萬建一所希望小學,值得嗎?
- 2009-08-28不必對“最美希望小學”過多苛責
- 2009-08-28比起一些辦公大樓來 建“豪華”希望小學又何妨
- 2009-08-28希望小學造的是“希望”,不是形象
- 2009-08-28希望小學造的是“希望”,不是形象
- 2009-08-28“最美希望小學”本身不是問題
- 2009-08-28建“豪華”希望小學又何妨?
- 2009-08-28“最美希望小學”真的很美嗎?
- 2009-08-28"中國最美麗希望小學"昭示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