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司法廳最近發(fā)布一項制度建議,要求律師努力促進當事人之間、當事人與法官之間的相互溝通與理解,向法官提出有利于調解的意見和建議,配合人民法院促成調解。由河南省司法廳與省高院一起來建議律師勸當事人少打官司,引起不小爭議。(9月2日《河南商報》)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調解的案件對象十分廣泛,民事案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刑事自訴案件等等,都處于調解領域。就連那些當事人情緒激化、嚴重對立的案件;案情復雜、雙方都難以形成證據的案件,也都是調解的重點。這意味著律師得去當“和事佬”,行使調解之職責。
調解是律師執(zhí)業(yè)的一種辦法,不過,把調解辦法上升到河南的這種“調解主義”,就很可能不好辦了。這年頭,和律師說話,都是按分鐘收費的。對當事人來說,就算律師苦口婆心地真誠調解,也絕不會是免費午餐。調解不成功的話,當事人恐怕得支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與律師費用。
許多律師對調解也很不熱情。原因也還是擔心影響到收入。律師在代理一些經濟糾紛官司,都是按比例收費的,打贏官司的“利潤”絕對要比調解大得多。在利益驅動下,律師是否會盡全力調解,恐怕還是要打個大大的問號。不要忘記,律師界有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為窮人代理案件的動力實在不大。
指望律師去當什么“和事佬”,是一件看上去很美的事。盡管現在法律資源緊張,一些案件效率低下,成為社會公共運轉的不利因素。但是,這一切還是要從法治角度進行解決。法律是社會矛盾的最根本最有效的調節(jié)器,如果社會法治程度能夠不斷提升,執(zhí)法公平能夠得到保證,恐怕就不會出現法律資源高度緊張的尷尬現實。
“如果律師執(zhí)業(yè)不能用公益道德衡量是非善惡,法治又怎樣爭取公眾的信賴與支持?”這是法學家馮象說過的話。問題是,簡單地預期好律師一定都是好人,太不現實了。只有讓律師能夠充分在法律框架內的公正執(zhí)業(yè),來踐行法治的精神意旨,才能真正發(fā)揮這個群體的社會價值。
不論是社會對法治的普遍訴求,還是律師執(zhí)業(yè)的本質屬性,都不需要律師過多扮演“和事佬”的角色。調解是個好東西,但陷于“調解主義”就未必是好事了。對于律師來說,不是要天天與當事人去“把酒言歡”,而是要穿好那件神圣的衣袍,在法庭之上傳播法律的精神要義,來普及這個社會對法律的信仰。
- 相關新聞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為福建日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屬福建日報網所有,任何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的非新聞性質網站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被本網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違者本網保留依法追究責任的權利。
②本網未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福建日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福建日報網聯(lián)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