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錢學森在京逝世,享年98歲。巨星雖已隕落,他的光芒卻將長久地照亮科學的天宇。連日來,這位偉大科學家歷經(jīng)劫波回歸祖國的人生傳奇,以及他傾其所學參與“兩彈一星”研制的豐功偉績,都成為人們緬懷和追憶的話題。除此之外,或許我們不應忘記,這位老人還是一位對國家愛之深、責之切的諫言者和批評者。
今年9月4日,溫家寶總理在考察北京35中時透露,錢學森曾談到對科技的意見,“為什么現(xiàn)在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這句話他給我講過五六遍。”2005年7月29日,錢學森向前來探望的溫家寶總理諫言說:“現(xiàn)在中國沒有完全發(fā)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yǎng)科學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
如果說不朽的功勛是愛國的見證,那么錢學森對于中國教育體制的批評同樣是愛國的見證。“兩彈一星”對于中國走向強大的意義毋庸贅言,這些輝煌的歷史是錢學森和他那一代科學家對于國家和民族的非凡貢獻。但是,時代的巨輪永遠不會停止它的前行,在科技領域,在其他更多領域,中國依然面臨著趕上并超越的艱巨使命。科技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第一推動力,人才是推動科技發(fā)展的第一資源,而教育是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教育體制存在的問題,事關未來國家與民族興衰的大計,它的分量自有千鈞之重。
一個愛國者的愛國情懷,可以通過早年排除種種艱難毅然回國來表達,也可以通過晚年深思熟慮建言指瑕來表達。一個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可以在研制“兩彈一星”的偉大實踐中闡釋,也可以在觀察體制弊端謀劃育才方略的不懈求索中體現(xiàn)。作為國家的一位公民、民族的一分子,錢學森的批評言行與其說偉大不如說平凡。作為一名在外人看來早已功成名就的人,仍然不忘履行一個公民對于國家的義務,平凡之處亦是一種偉大。
毫無疑問,國家和民族都將銘記錢學森,因為他是愛國者、奉獻者,也因為他是一個批評者。就前者而言,他已經(jīng)用自己在“兩彈一星”事業(yè)中的貢獻給出答案。就后者而言,他提出了問題,卻并沒有提供現(xiàn)成的選項作為了結。中國教育體制的弊病已經(jīng)和正在顯露出來,除弊興利的藥方注定了掌握在后來者的手中。銘記作為批評者的錢學森,一個最為直接的見證,是要看他所提出的問題是否進入了解決的議程,是否尋找到了通往彼岸去的路徑。
批評是愛國情懷的一部分,也是科學精神的一部分。因為愛,所以無法容忍謬誤。因為尊尚科學,所以只能選擇求真。銘記錢學森,是要說出發(fā)自內心的看法,更是要找尋理性、建設、負責的解決之道。
- 2009-11-02中國教育還能培養(yǎng)出錢學森嗎
- 2009-11-02錢學森的偉大與“錢王DNA”無關
- 2009-11-02錢學森去世
- 2009-11-02錢學森離我們遠去,后學不應惟仰望
- 2009-11-02從錢學森成功足跡看大師培養(yǎng)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