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的牌子一向很大。在明星中,確曾有過“要想紅,上春晚”的說法。春晚牛的時候,真是想封殺誰,就封殺誰,很少有敢不服的。這些年來,春晚也的確制造了一些類似趙本山、小沈陽這樣的明星,點綴著娛樂界的星空。
但是,近一兩年,春晚似乎是不大好使了。它的余威固然還在,但對于許多想出名的明星來說,上春晚已經不是唯一的途徑。現在自曝隱私都能迅速出名、躥紅,誰還愿意專搭春晚這趟車,擠在春晚這座獨木橋上?去年就有“山寨春晚”向春晚發(fā)起挑戰(zhàn),說老實話,在許多人的心里,春晚真的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所以,看到有報道說,周立波拒絕央視導演的邀請,不想上春晚的時候,我并沒有感到特別的驚訝。盡管第二天他又改口說,不是“拒絕”是“遺憾”,也只是要給央視留一點面子,給自己留條后路罷了,其中透著其特有的精明。至于李詠也把上春晚說成是“煎熬”,表示要回家陪老爸過年,我猜他也許是一次“口誤”,或者在適當的時候,將責任推給媒體記者。其實,以他的身份,上不上春晚,怕是做不了多少主的。
由此看來,春晚現在的處境多少有一些尷尬。外面的架子還得撐著,里面是已經顯露出窘態(tài)了。套用錢鐘書先生的話說,春晚就像是個雞肋,吃飽的人覺得食之無味,餓肚子的人還當它是美味呢。所以,有人拒絕上春晚,也不可一概而論,有時是客大欺店,但央視這個店非一般的店可比,即使有客大到敢于欺店的程度,對央視也不能不有所顧忌。倒是有一些名氣不大的明星,或者已經過氣兒的明星,春晚未必看得上他,他也跳出來聲稱“拒絕上春晚”,其實是在炒作自己,有人稱之為“拒春秀”,我看說得很形象。
這些年來,春晚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和熱點,上春晚要炒,不上春晚也要炒,炒來炒去,把春晚炒成了一個概念,一個名不副實的概念。也就是說,在炒作的過程中,春晚被賦予許多附加值,它的概念明顯地被夸大了,大到它幾乎無力承受的程度。有時我想,為什么要讓春晚承擔許多本不應該由它承擔的東西呢?為什么它不能回歸一臺晚會本身呢?我是回答不了這些問題的,事實上,這些問題只能由春晚的主辦者來回答。但我們總可以表達一點自己的希望,比如,我們希望以后明星無論上春晚還是不上春晚,都不再是新聞,都沒有人去關注和炒作,那樣的話,也許會讓春晚變得正常一點。也未可知!
- 2009-11-13利用銀行結算時間差刷卡套現 兩分鐘騙走近七萬
- 2009-11-13千人團赴臺激活兩岸經貿 民眾共享經濟大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