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6日電 澳門《新華澳報》日前刊出署名富權的文章說,馬英九暗中推動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在臺灣首次進行兩岸政治、涉外、軍事等敏感性議題探討,討論中兩岸學者發(fā)生了爭論,不過,如果能夠遵循“兩岸關系學術研討會”模式,這種爭議其實大有好處,透過爭論逐漸縮小距離,達到“求同存異”、“趨同化異”的境界。從爭論中產生的新思維、新觀點、新建言,還可提供給己方的主管機構以至領導人參考,作為進一步調整政策的參考依據。
文章摘編如下:
由臺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主辦、馬英九暗中推動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正如其會場主席臺會標以大字凸顯的“六十”那樣,是兩岸六十年來第一次在臺灣地區(qū)舉行的兩岸共同討論政治、涉外、軍事等敏感議題、影響最強的學術研討會。
十八年前大批臺灣藍綠學者專家涌到北京參加由全國臺灣研究會、全國臺聯(lián)、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聯(lián)合主辦的第一屆海峽兩岸關系學術研討會,掀起了兩岸關系學術研討的第一個浪潮,并建立了兩岸學者專家建制性、有組織、具規(guī)模的兩岸關系學術研討機制(除一九九五年因臺海危機而停辦一年之外,每年都有舉辦,至今年已是第十八屆),其成果為大陸涉臺部門所重視,其中有的建言更被吸收轉化為大陸對臺政策措施甚至是江澤民對臺八項主張、“胡四點”、“胡六點”及“胡連會”《兩岸和平發(fā)展共同愿景》的主要內容。
與之相比照,這次“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也必將會掀起兩岸關系學術研討的第二個新浪潮。其標志將不僅僅是日來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中共中央重要智囊鄭必堅率領許多大陸退役將軍、退休高級外交官及重量級的涉臺專家學者赴臺,并是在臺灣首次進行兩岸政治、涉外、軍事等敏感性議題的探討,更重要的是,其成果將會提供給臺灣領導人參考,并將極有可能會形成以兩岸民間政治交流的“二軌”推動兩岸公權力的“一軌”正式啟動兩岸政治對話、進而政治協(xié)商,這個研討會也就會像第一屆海峽兩岸關系學術研討會那樣,在兩岸關系發(fā)展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 2009-11-16兩岸“同屬一中”立場相同 奠基政治互信
- 2009-11-13臺灣未來如何對待大陸學生影響兩岸發(fā)展
- 2009-11-12兩岸和平契機難得 馬英九應放膽政治談判
- 2009-11-11馬英九遞橄欖枝 掀兩岸交流新高潮
- 2009-11-10冷戰(zhàn)結束肇發(fā)于臺海兩岸并非始自柏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