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承認,商業(yè)社會的巨大物質(zhì)利益誘惑不但對普通公眾,就是對作家也產(chǎn)生了誘惑的力量。君不見,很多作家甘于為利益所俘虜,心甘情愿地為市場而“創(chuàng)作”,甚至有的作家一味地迎合讀者和出版商,已經(jīng)把文學當成了攫取利益的籌碼和工具,把文學弄成了“垃圾場”的產(chǎn)物,引來了眾多詬病和不滿。但是,少有對此的反思和自責,不少作家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無論文學的精神丟失得多么徹底,無論自己操弄的是不是文學,都仿佛是與作家無關的事情,只要有了發(fā)行量,只要有了利益的獲得,似乎就足夠了。正是在這樣的亂態(tài)下,郭敬明成為了圖書市場的“一粒春藥”。
雖然郭敬明遇到了抄襲門風波,雖然他與他的伯樂是非恩怨難說明,但這些“四迷”們依然不折不扣地支持他,支持他主編的《最小說》,支持他簽約娛樂公司,支持他當長江文藝副處長,支持他出版的每一本書。如此的現(xiàn)象,在筆者看來,不是作家的神話,是娛樂的神話,是盲從的產(chǎn)物。從根本上說,郭敬明已經(jīng)與文學無關,僅僅與偶像有關。
同為“80”后的作家韓寒因不配合新書宣傳,讓不少發(fā)行商大傷腦筋,有的甚至暗示韓寒,“偶爾也應向郭敬明學習一下。”但是,韓寒的姿態(tài)是“不簽售,不講座,不為新書做任何宣傳活動,不制造話題炒作自己?!毕啾戎?,在筆者看來,郭敬明成為圖書市場的“一粒春藥”,就有了鮮明的區(qū)分,而“春藥”說正為文學精神的喪失敲響了警鐘。事實上,再多的發(fā)行量,再多的利益獲得都有可能成為過眼云煙,惟有作家責任的堅守和文學精神的呵護,才是社會和公眾之幸。而這是“春藥”無法企及的愿景。
郭敬明:圖書市場的“春藥”還是“毒藥”?當越來越多的作者愿意成為市場上的“春藥”時,就意味著文學可能面臨被藝術殿堂遺棄的危險。
- 2010-01-06關于郭敬明的一封家書
- 2009-11-12韓寒批郭敬明 逾越價值觀底線的狡辯
- 2009-11-06從韓寒開涮郭敬明看文化的暴戾之氣
- 2009-11-05韓寒VS郭敬明,“男女有別”的價值觀
- 2009-10-29郭敬明為啥說作家不是“苦行僧”
- 2009-09-13曾軼可沒有郭敬明幸運
- 2009-08-12漸行漸遠,商人郭敬明
- 2009-07-12郭敬明洗臉,誰來洗腳
- 2009-06-15郭敬明為李宇春填詞,很娛樂很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