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在廣東省“兩會”會場,省委書記汪洋有感于基層代表的樸實發(fā)言,向媒體提出建議,“把時間、版面最大限度地留給基層的代表、委員,把他們最有價值的代表建議放到頭版頭條!……我們的媒體如果有本事的話,每一次‘兩會’都能發(fā)現一兩個‘蘇珊大媽’,把他們講的最有價值的意見放到頭版頭條。”
“蘇珊大媽”是指去年在英國電視選秀節(jié)目中爆紅的蘇格蘭鄉(xiāng)村大媽蘇珊,她年齡有點大、相貌不太美、打扮很土氣,只有歌喉動人。這位大媽的爆紅成為大眾娛樂領域的一件怪事。在汪洋的語境里,請媒體多發(fā)掘“蘇珊大媽”,大概是指讓媒體從基層代表和委員中發(fā)掘明星,讓那些樸實的、有感染力和親和力的、來自基層的代表和委員,成為“兩會”的明星。
這幾年,隨著民眾關心政治的熱情漸漲、網絡的強勁溝通和市場化媒體對時政報道的青睞,各級“兩會”不僅是政治的盛會,也成為了輿論的盛會,媒體對“兩會”的報道也更豐富多彩。但是,過去媒體對時政報道的許多慣性并沒有改變,例如總是以各級領導為焦點人物,經常忙不迭地記錄領導代表、委員們的言論。這樣的報道模式,導致“兩會”新聞看起來好像是領導言論集錦,明顯不能反映出“兩會”作為輿論盛會的新面貌。
當然,“兩會”不是娛樂民眾的電視節(jié)目,更不是選秀,所以“兩會”的明星也不能只是親切、樸實、有感染力,“兩會”的明星必須貢獻“有價值的意見”。換句話說,“兩會”的明星,必須是意見領袖;比來自基層的意見領袖更加重要的,是代表基層立場以及代表民眾利益的意見領袖——媒體不僅要挖掘來自基層的明星,更要挖掘基層關注的話題;而代表基層發(fā)言的明星,也不能單純依靠媒體來發(fā)掘,必須有更多獲得民眾認可、在民眾的討論中誕生的意見領袖,出現在“兩會”現場。沒有民意基礎的媒體炒作只能是轉瞬即逝的泡沫,有民意基礎的意見領袖或者領袖意見,在媒體盡職的報道之下,與民意產生共鳴,才會出現有感染力有代表性的“兩會”基層明星。(本文摘編自《南方都市報》1月31日社論,標題有改動)
- 2009-11-26自媒體時代的“意見領袖”呼之欲出
- 2009-07-31意見領袖們石首事件中的公正迷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