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已經過去,但關于墓地使用年限的問題,又有了新的“權威”說法。據(jù)新華社報道,民政部有關負責人稱:近期,有媒體報道稱“墓地的使用期限為20年”,這種提法存在誤區(qū)。所謂“20年”的說法不是指墓地的使用年限,而是指護墓費以20年為一個繳費周期,只要按期交納護墓費用,即可繼續(xù)使用墓地。墓地使用期限一般為50年或70年。
個人不覺得媒體有誤解:在20年以后,只有繳費的才能繼續(xù)使用墓地。至于70年的土地使用年限,那跟墓主人及其在世的親屬關系不大。因為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副司長李波就講得很清楚:我們一直強調,墓地只是租賃關系,不是產權關系,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相當于國家把70年的土地使用權交給房主,房主以20年為租期向租客出租,所以那個70年本與租客無關。
與其糾纏于文字,不如直面當下現(xiàn)實問題的要害所在,再來評判這個20年的規(guī)定是否有道理。
首先,眾所周知,我國人多地少。在墓地問題上,國家規(guī)章一貫強調“嚴格限制墓穴占地面積和墓穴的使用年限”。
其次,墓地的長期管理費用,誰來承擔?有網友把墓地“過期”后的續(xù)費,比作“物業(yè)費”,有一定道理。山東、廣東等出現(xiàn)的這些“過期”公墓,需要續(xù)的管理費,每年最多二三百元,相對于購墓費用的確不高。但“墓地過期”的口子一開,可能有嚴重的后果:沒能續(xù)費的墳作為無主墳“集中處理”。之后,公墓經營方還可以在70年的墓地使用期限里再賣一次墓地,甚至賣到三次。這顯然有悖于社會風俗。
另一方面,祖宗墳墓在國人心目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死無葬身之地,是國人最大的忌諱。20年之后,就以“過期”的理由折騰死者,妥當嗎?
以上三個方面是墓地問題的現(xiàn)實背景。因為土地有限,城市化發(fā)展迅速,所以永久的墳墓是不現(xiàn)實的。就上海來說吧,如今市中心里的幾個公園,比如靜安公園、淮海公園,當初都是公墓。但這些墳墓被處理時,一般都有百年歷史了,相對來說,對在世親屬的影響不大。但民政部的這個20年規(guī)定,委實太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