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聽到熊丙奇先生“預錄取忽悠考生論”,是我剛從湖北“招生前線”回到上海的7月2日。當天,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的新聞節(jié)目,播放了熊丙奇先生的采訪錄像。在當晚做客STV“新聞夜線”時,我即對熊丙奇先生的這一言論進行了批評。
是否如熊丙奇先生所言“除了上述三地(指江、浙、滬),復旦在全國其他地方進行的自主招生,均無預錄取之說”;“在發(fā)生考生‘被撬’的地區(qū)——云南、寧夏、廣東、湖北等地,復旦所稱的‘預錄取’,顯然不是自主招生的預錄取,甚至連自主招生也不是。而這樣的預錄取,并沒有任何法律效力”呢?更重要的是,是否“忽悠考生”呢?
2008年我首次去湖北招生時,中國科技大學已在湖北采取了簽約預錄取的招生方式。當年,在動員報考復旦時,盡管我們一再強調(diào)“一言九鼎,誠信無價,復旦不會以學校的聲譽為代價招攬生源”,但仍有不少考生及家長要求:“能否像中科大那樣,給我們一紙書面承諾?”為回應(yīng)考生及家長的要求,復旦自2009年決定學習中科大經(jīng)驗,也采取簽約預錄取的招生方式,給考生及家長一顆“定心丸”。幾乎與此同時,清華、北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學等“名?!保簿扇×诉@一方式。如我在微博上所言,“簽署預錄取協(xié)議,是應(yīng)考生及家長要求,以學校信譽為擔保的‘單向承諾’?!边@,就是各地預錄取協(xié)議的性質(zhì)。
熊丙奇先生將各名?!皢蜗虺兄Z”的預錄取稱為“忽悠考生”,舉例稱:“2008年,某著名高校就曾上演‘承諾錄取’,變?yōu)椤蠛鲇啤墓适??!表氈F(xiàn)在實行預錄取的,是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浙大、中科大等“名?!?,并不包括熊先生提到的“著名高?!?。由于各“名?!睜帄Z的是非常有限的“最優(yōu)質(zhì)生源”,因此對能否“預錄”不難作出判斷,“預錄取”,早已今非昔比。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7月17日的報道,為我的上述說法提供了佐證:“……雖然預錄取只能算君子協(xié)定,不具備政策效力,但由于各校招生老師都有豐富經(jīng)驗,對考生是否能進入錄取線,都能有準確判斷,一般不會出現(xiàn)由于學校原因不能履約的情況?!笔聦嵣?,復旦實行預錄取至今,未有一起“違約”事例。不僅如此,其他兄弟院校在湖北也未有違約事例。相反,如我在微博上寫道:“復旦自2009年實施‘預錄取’,每年都有考生違約情況,但我們甚至沒有一句責備,遑論‘問責’,這是‘忽悠’?”
我斗膽質(zhì)問熊丙奇先生:簽署預錄取協(xié)議是否有利于考生,是否受到考生和家長歡迎,您是否進行過調(diào)查?若經(jīng)過調(diào)查,您據(jù)何認為“預錄取是忽悠考生”?
一位佚名的中科大招生教師有句話引起所有名校招生人員的強烈共鳴:“招生就是一場戰(zhàn)爭!”我在微博上也寫道:“我們一線招生人員,起早,貪黑,北上,南下,趕場,擺攤,吆喝,接待,走訪,電話……”在此,我不得不對熊先生問一下:您對宛如“諜戰(zhàn)”、“暗戰(zhàn)”、“攻堅戰(zhàn)”的“生源爭奪戰(zhàn)”,真的了解嗎?
中國有中國的國情: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使中國高校招生成為計劃體制最后的,也是最頑固的堡壘。這是不可回避,也難以在短時期改變的嚴峻現(xiàn)實。在考生志愿和政府“政績”和學校及教師“經(jīng)濟利益”掛鉤,招生“怪象亂象”普遍存在的今天,侈談“良性的競爭應(yīng)該是學生可以拿到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是不是讓考生“畫餅充饑”、“望梅止渴”?是不是“忽悠”考生及家長的虛幻夢境?須知“使人希望落空”就是“忽悠”!
- 2011-07-11高考招生還有多少內(nèi)幕?
- 2011-06-22自主招生改革不能只靠錄取優(yōu)惠
- 2011-06-21北大降分招生應(yīng)公開面試過程
- 2011-06-14招生考家長是個創(chuàng)新
- 2011-06-14小學招生先要“考爹”?
- 2011-06-01回避高考招生的南科大能走多遠?
- 2011-06-01該給招生簡章打打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