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網癮是網絡時代的新生病癥,需要用更專業(yè)的態(tài)度和方法來應對。邊研究、邊總結、邊學習、邊實踐,根除暴力依賴癥,才能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而又人性化的治療體系。
14歲的廣州少年小俊被父親送到醫(yī)院戒除網癮,誰知入院不到4個小時,左臂竟然骨折。小俊告訴父親,醫(yī)院的醫(yī)生打他,擰斷了他的胳膊。而院方則稱,小俊要逃跑,醫(yī)生在阻攔時不小心弄傷了他。
這并不是第一起因治療網癮而造成的少年傷害事件。兩年前,廣西少年鄧森山在號稱能治網癮的“南寧起航拯救訓練營”中,被輔導老師群毆致死,曾經引起公眾的驚怒和討論。通過記者的調查性報道,人們發(fā)現:在這些秉持“懲戒教育”理念的網癮戒除機構中,教官(老師/醫(yī)生)野蠻對待學員是家常便飯,甚至還會用電擊療法和精神病藥物。孩子們接受的并非絲絲入扣的心理疏導,而是非打即罵的威脅和虐待。在這種“魔鬼訓練營”中接受治療,根本就是通過恐怖和暴力來驅逐原先的欲望,即使戒除了網癮,也會在心理和生理上留下新的創(chuàng)傷。兩年過去了,網癮治療機構雖然一定程度上收斂了暴力,但并沒有徹底擺脫對暴力手段的依賴,廣州少年小俊受傷就是新的注腳。
如今,網絡在人們工作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而網癮少年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這些缺乏自制力的孩子一旦染上網癮,多方面的危害就會不請自來:既損毀視力、消耗體力、降低免疫力,也分散注意力,影響學習成績。最重要的是,網絡游戲往往構建了一個任俠使性甚至無法無天的世界,沉溺于此會弱化孩子們的道德感,降低其人際交往能力,養(yǎng)成不良人格。正因為如此,那些不幸的家長總是期望能有專業(yè)機構來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所謂網癮治療機構開得滿世界都是。
市場需求旺盛,并不必然意味著行業(yè)發(fā)展規(guī)范。網癮治療機構從誕生之日起,就存在著資質認證混亂、管理模式粗放、工作人員良莠不齊、亂收費等諸多問題,如今這些老毛病依然如故。由于網癮治療首先被當作一門生意,而非青少年心理援助事業(yè)來做,高收費、亂收費勢成必然。由于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證機構,眾多部門都有權批準設立網癮治療機構,這又造成了治療措施和康復標準的紊亂。由于此類機構主要目的是忽悠家長掏錢,他們抓住家長“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的心理,普遍打出了挫折教育、魔鬼訓練的旗號,而不是以人性化的手段春風化雨地為孩子們驅除心病。利益當先又缺乏規(guī)范,網癮治療成了什么人都能咬一口的唐僧肉,怎能不亂,怎能不黑,怎能不誤人子弟。
網癮是網絡時代的新生病癥,需要用更專業(yè)的態(tài)度和方法來應對。目前市面上的絕大多數網癮治療機構都不堪托付,這一行業(yè)有賴于教育部門、衛(wèi)生部門會商、制定統(tǒng)一的入門和治療標準,并對此類治療機構進行全程監(jiān)督。邊研究、邊總結、邊學習、邊實踐,根除暴力依賴癥,才能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而又人性化的治療體系。
至于家長們,如果不能找到值得信賴的專業(yè)治療機構,那就只有親自上陣當“醫(yī)生”了。實踐已然證明:只要讓網癮患者對現實世界產生興趣,便能替代和沖抵網癮,久而久之就能痊愈。當初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精力,任由他們在孤獨中走向網絡的黑暗地帶,如今孩子網癮沉重、前景堪憂,做父母的自當反省自身、亡羊補牢。知子莫如父。雖然不是每個家長都是心理專家,但因材施教地幫孩子建立一種新的興趣,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2011-06-23“網吧黑名單”制度能否解決網癮問題
- 2011-06-02網癮少年犯罪背后有何隱情?
- 2011-05-16戒網癮應該多點“溫情”
- 2011-05-05青少年網癮“病根”不在網絡
- 2011-05-04“游戲停機制度”戒網癮值得一試
- 2011-04-14網癮產生背后是不可忽視的現實壓力
- 2011-03-04網癮專家也請戒戒反網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