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鴉客緣何為難杜甫
www.fjnet.cn?2012-03-26 11:29? 果 凍?來源:南方都市報 我來說兩句
微博盛傳,近日有記者采訪了唐朝詩人杜甫———“杜老,聽說最近您很忙是嗎?”杜甫:“我能說臟話嗎?”記者:“不能……”杜甫:“不能嗎?那我沒什么好說的了……” 杜甫怒了,源于有關他的涂鴉圖在網(wǎng)上瘋轉(zhuǎn)。還記得高中語文課本里那首著名的《登高》嗎?杜甫側(cè)坐望天的半身像配圖,被“再創(chuàng)作”為多組涂鴉畫,畫面上的杜甫,時而手扛機槍,時而揮刀切瓜,時而身騎白馬,時而腳踏摩托,被好事的網(wǎng)友戲稱為“杜甫很忙”(昨日《信息時報》)。 實際上,教科書上被網(wǎng)友“發(fā)揮”的還不止杜甫,諸如李白、辛棄疾、關漢卿人像等課本插畫,都被改頭換面,穿越到現(xiàn)代的古代名人“笑果”十足。給教科書上的人物“畫蛇添足”,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事兒,小時候誰沒在課本上劃拉幾下,比如給黃道婆畫個耳環(huán)、蝴蝶結,給努爾哈赤添個小胡子之類。這與其說有心惡搞,不如說是年輕人在課業(yè)壓力下的找樂之舉。想想吧,誰沒經(jīng)歷過高中時枯燥的課堂和繁重的作業(yè)呢?所以,咱也不是存心跟杜甫找茬,為了緩解壓力,對不起了。何況,杜甫他老人家仰天45度的表情,本來就很有喜感啊。 只不過,當年還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以課本人物為主題的涂鴉,無法以今日這種大規(guī)模傳播的“青少年亞文化”形式爆紅于網(wǎng)絡。而且,古人就曾流行各種以找樂為目的的命題詩、唱和詩,今天的青少年以涂鴉為“唱和”手段,形式有變,但尋求趣味這一點,倒是通向古人那里的。 比如有一組五幅連環(huán)畫,說的是杜甫沒錢,只能玩玩千元級別的安卓手機,結果發(fā)現(xiàn)無良商人開發(fā)的“杜甫古詩”應用,只收了十首杜詩,另外1400首不知所終。杜工部怒而嗔道:“求靠譜開發(fā)者,要不,老子自己開發(fā)!”智能手機用戶,看到這里大概都能心領神會,莞爾一笑。 這種自娛自樂,以暗號符碼形式,與同儕分享樂趣的青少年文化,千萬還別較真,一較真你就輸了。河南省詩歌協(xié)會會長馬新朝說:“杜甫精神是我們民族的精神之光……如果有人惡搞杜甫,惡意丑化杜甫形象,說明他是無知的、淺薄的、低俗的”,這就牛頭不對馬嘴了———這又不是篡改教科書,再說改畫一事,最嚴重的也輪不到杜甫涂鴉,《開國大典》油畫不是改過好幾次么?在涂改原作這件事上,最該臉紅的不是小孩,而是大人———這個污穢功利的成人世界。 即便杜甫本人,也不會如此小器。他在《百憂集行》里寫“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15歲,也就是中學生年紀,“詩圣”能淘氣至此,今人就淘氣不得?今年恰逢詩圣誕辰1300周年,各地“文化搭臺,經(jīng)貿(mào)唱戲”的紀念活動估計又要喧囂一陣,相比之下,杜甫涂鴉所體現(xiàn)出的調(diào)皮與率性,反而更能體現(xiàn)詩歌傳統(tǒng)中“無邪”的境界吧。 □果凍 |
- 責任編輯: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28]涂鴉文化不能沒有底線
- [ 11-29]留一面墻給學生涂鴉有何不可?
- [ 04-07]論文明吾不如臺灣涂鴉的大陸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