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案演習”當顧及民眾體感
www.fjnet.cn?2012-08-17 08:32? 佘宗明?來源:燕趙都市報 我來說兩句
8月15日16時,有網(wǎng)友稱,無錫新區(qū)長江北路江蘇銀行發(fā)生搶劫案,劫匪搶走10萬元,引發(fā)了部分公眾恐慌。隨后,無錫公安局發(fā)布聲明稱,15日下午“銀行劫案”為實戰(zhàn)演練。此次演習未事先預告,包括銀行也不知情。(8月16日《東方早報》) 一場突襲式的演習,引發(fā)一場虛驚。盡管警方稱“取得了預期效果”,可之于驚魂未定的公眾而言,它顯然還有“預期外的效果”——— 恐慌情緒的群際傳染。 擾攘一時的周克華案,終于畫上句點。它就像一面多棱鏡,敲響了多面警鐘:在風險社會中,面對或在潛伏、或已引爆的暴力傷害、突發(fā)襲擊,民眾應不乏警惕,做好隨時切換成“防患模式”的準備;而警方等職能部門,緊急啟動危機應對和即時攔截等機制的能力,也當增強。在此情境下,無錫警方的“劫案演習”,無疑很有必要性。在有素的應急演練中,警方也能在經(jīng)驗積累、人際磨合中提升實戰(zhàn)效率,加強熟稔度和應變力。 也許是為營造逼真環(huán)境、緊張氣氛,保證演練效果,當?shù)鼐竭x擇了對外保密。直到網(wǎng)友曝出“危情”后,公安部門才做出說明:這是實戰(zhàn)演習,網(wǎng)友不必驚慌。但這稍顯滯后的解釋,無法平息因“不預告”帶來的輿論波瀾:在周克華備受關注之際,“暴力驚魂”還在讓民眾心弦緊扣,此時突然搞起演習,又沒有事先溝通,怎能不引起恐慌?驚慌已成既定事實了,才道出原委,是否慢了一拍? 演習的初衷再好,終須時機得當,慮及負面效應。無錫的“劫案演習”,時機適宜與否,尚需商榷。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它在追求“預期效果”的同時,也造成蜚短流長、眾人恐慌。 事實上,演習該不該“事先預告”,并無定論。按理說,它應視具體情形而定?!皵_民”或許難免,但前提應是減少不必要的擾民。在演習規(guī)模偏小、后果可控的情勢下,也許無需預透風聲;可若后果難控,對百姓溫馨提示一下,進行及時溝通,避免讓他們“不明真相,莫名恐慌”,本不可或缺。 正如網(wǎng)友質疑的,“假如現(xiàn)場有受不了的心臟病患者、有膽小者,怎么辦”。劫案演習現(xiàn)場,無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刺激場面,對公眾產(chǎn)生感官沖擊。劫案演習中,這些細節(jié)是否也應當考慮到位? 再者,在“不明真情”的情境下,以訛傳訛的幾率會增加。隨著幾下“微博轉發(fā)”,偏離真相的謠言就可能甚囂塵上,讓恐慌彌散。更何況,若演習總是讓公眾蒙在鼓里,屢試不爽之后,一旦發(fā)生真的暴力威脅,公眾或以為是“狼來了”,誤判之下,沒了戒備,可能后果很嚴重。 防御暴力襲擊等,本就需要警民的配合、互動。在港片中,時常有警民共與的演習情景。可無錫這場演習,卻將公眾隔離在“有意識的防患訓練”之外,單靠警方發(fā)力,恐怕難讓百姓的防患意識一同升級。 “劫案演習”,當慮及民眾感受。“情境逼真”,不能建立在制造恐慌之上。必要的信息公開,可消減無謂的恐慌,也能避免“狼來了”式的信任掏空悲劇。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17]“銀行劫案”
- [ 08-16]“銀行劫案”演習不能讓公眾蒙在鼓里
- [ 04-26]《黃金大劫案》:一曲黑土地的荒誕悲歌
- [ 03-16]劫案“星火燎原”急需警方澆盆水
- [ 01-09]南京劫案偵破,急需一場圍殲戰(zhàn)
- [ 01-09]南京劫案:“年關”的一記警鐘
- [ 12-19]有必要對5000萬劫案傳言及時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