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
www.fjnet.cn?2012-12-12 23:00? 姜伯靜?來源:東南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北京時間8日凌晨,中國作家莫言來到瑞典學院演講廳,向外界發(fā)表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講故事的人》。莫言在這篇演說中談到了自己去世的母親,介紹了自己如何走上文學之路,并全面回顧、解釋了自己幾部主要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含義。最后他以三個小故事結(jié)尾,呼應了“講故事的人”這個主題。 對于莫言的演說,有人認為太膚淺:“不知西方各大學的文學理論家聽了今天的莫言演講會作何感想,這樣一個諾獎獲得者居然在西方宮廷給大家普及中學水平的現(xiàn)代文學理論。西方一百年的現(xiàn)代文學史情何以堪?”有人認為他的“演講深度不夠”、“語言不好”,有人表示:“深夜躺在床上拜讀莫言的諾貝爾獲獎演講稿,感覺就像一個中學生的作文。誰能點撥我一下好在何處?” 這些人說的也許有一定的道理,對于純粹的學院派理論家和癡迷于陽春白雪式文學理論的人來說,莫言的演說的確有些“土氣”;對于習慣于煽情和振臂高呼的人來說,莫言的演講也確實有些沉悶。但是,莫言并沒有把自己擺在太高的位置,他只是把自己當作一個“講故事的人”,一個“說書人”,還有,他還是自己父母的兒子。他的這些故事,極有可能是說給故去的母親的,說給家鄉(xiāng)的老父的,說給故土的鄉(xiāng)親的。既然如此,他何需講得太深奧?更重要的是,他講的那些故事,也正是我們這些不是作家的普通人的故事。我們和他一樣,都是有故事的人。 我們,都有逝去的親人;我們,都有苦難的、悲傷的或者快樂的童年;我們,都有深藏在內(nèi)心的夢想和憤懣;我們,都有成長中關于奮斗的記憶;我們,避免不了生活中的各種滋味;我們,生活中都有或深或淺的點點滴滴。莫言,在斯德哥爾摩對他的母親訴說,我們何嘗不想對自己在另一世的親人訴說,這是關于親情和思念的故事;莫言想報復已經(jīng)垂老的“仇人”,母親教會自己寬恕,我們的親人何嘗不希望我們在寬恕別人的同時寬恕自己,這是關于寬容的故事;母親讓莫言學會去愛,我們的母親也曾經(jīng)這樣教育過我們,這是關于愛的故事。 同莫言一樣,我們也被別人嘲笑過,我們也被生活擊倒過,我們也做過關于狐貍的夢;同莫言一樣,我們也懷疑過虛偽,也質(zhì)疑過權威,也弘揚過正義。只是,莫言把這些生活中的故事寫成了小說,讓更多的讀者去讀那些屬于我們大家的故事。而我們,只是依然在做生活和文學的讀者而已。 這些故事,不是從浩如煙海的書卷中能夠讀出的,譬如生活的苦難,你在書本中只是“意會”;這些故事,不是在西裝革履的課堂上能夠表現(xiàn)的,譬如仇恨和寬容,它們在課堂上只是兩個詞語。所以,沒有來由的愛與恨并不存在,天上突然掉下來一位著名的作家,怎么可能呢?只有講述我們內(nèi)心深埋的各種故事的人,才有可能被我們接受。因為,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 莫言在他演講的最后說:“我獲獎后發(fā)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今后的歲月里,我將繼續(xù)講我的故事?!倍覀?,也將繼續(xù)自己的故事,繼續(xù)追尋和體會溫暖、愛、親情、真理和正義。 (福建日報) |
- 責任編輯:鄧宇虹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1-12]“被”代表與“逼”代表
- [ 12-18]鄉(xiāng)土文學正伴著鄉(xiāng)村消失?
- [ 12-15]講故事的人
- [ 12-12]閱讀莫言:“無用”的文學有什么用?
- [ 12-10]說書人莫言:故事的魅力
- [ 12-07]莫言:“講故事的人”變成了故事
- [ 12-06]莫言與諾獎零距離了
- [ 11-30]消費作家無罪但無關文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