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災難,才能“夢想起飛”
www.fjnet.cn?2013-05-13 09:29? 陳 焜?來源: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
承受苦難的個體,需要放下悲情、走出痛苦,但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不能“放下”。只有始終銘記災難,在磨礪中不斷前行,才能讓生者夢想起飛,才是對逝者最好告慰 距汶川特大地震,整整5年了。 這樣的日子,是用來放聲痛哭或低頭默哀的,更是用來銘記災難、審視自己的。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對罹難的69227位兄弟姐妹、17923名失蹤親人、374643名傷者,今天的我們是否可以告慰?明天的我們又如何更好祭奠? 曾經破碎的山河,如今鮮花綻放、生機蓬勃。巨大的傷痛已被歲月包裹,災難的血痕在一點點淡去,那片土地上的人們開始了新的生活。廢墟上生長的新房,校園里傳出的朗朗讀書聲,巴山蜀水再次綻放的笑臉,是我們對親歷和承受苦難的人們最真誠的祝福,也是讓逝者安息、生者安好、國家安定的生動寫照。 回望1800多個日子,我們以令人驚嘆的重建速度,實現(xiàn)了“再還人間一個錦繡巴蜀”的莊重承諾,用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蘆山地震中一次比一次進步的表現(xiàn),印證了“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我們把“人是國家最寶貴的財富”的共識,深刻融入執(zhí)政理念,轉化到抗震救災與經濟社會發(fā)展中;我們創(chuàng)新了“對口援建”的災后重建模式,讓世界驚嘆“汶川重建范本”;我們收獲了公民精神,對社會理性有了更多信心。我們愈加認識到:在磨礪中走好腳下的這條中國道路,是這個民族實現(xiàn)偉大夢想的重要保障。 從汶川出發(fā),我們所抵達的目標,在“痛”中收獲的精神成果,正在成為對災難的有力紀念。 然而,站在5周年節(jié)點思考,我們深知,祭奠遠不只是告慰,無法停留在成就展示。當3年災后重建的任務基本完成,痛苦記憶漸漸淡去,社會熱點迅速轉移,“松口氣”、“差不多”的想法開始抬頭,一些階段性進步面臨被稀釋的可能。承受苦難的個體,需要放下悲情、走出痛苦,但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一旦也“放下”,只是在下一個5年、10年節(jié)點,或下一次類似災難發(fā)生才重啟激活,那將會消解來之不易的成果,更會令逝者不安、生者痛苦。 魯迅曾說,“人們因為能忘卻,所以自己能漸漸地脫離了受過的苦痛,也因為能忘卻,所以往往照樣地再犯前人的錯誤?!比祟悷o法預測下一個災難何時發(fā)生,以什么形式降臨,唯有永志不忘,不斷審視剖析,從每一個災難中汲取教訓,才能避免重蹈覆轍,盡最大努力防災減災。 事實上,蘆山地震后更加及時有序的救援、災后重建的科學部署,正得益于這5年來刻骨銘心的牢記,并轉化成一種深刻的反思力和強大的重建力,進而擁有了治愈傷口的力量。這是一種可貴的進步,也是良好的起步。因為,災難中暴露出的軟肋還需徹底查找修補,“震”出來的精神成果需要固化持續(xù),重建中出現(xiàn)的各種復雜問題還需關注解決。而“汶川信念”、“四川精神”能否超越災區(qū)范圍,成為全國各省市的共同精神財富,也有待努力。 企業(yè)遭受重毀,人們的就業(yè)如何安排?縣城遷移,新老居民的融合、資源的重新分配如何更和諧?重建中的產業(yè)轉型,如何實現(xiàn)群眾的技能同步轉型?而那些地震中的600多名孤兒,他們的生活是否還好?成千上萬的失獨家庭,如何彌補撫慰他們傷痕累累的心靈……正如“發(fā)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fā)展時少”一樣,災后重建中面臨的這些新問題、新挑戰(zhàn),在“后重建時代”中,應更多地引起關注、得到解決。 5年前在地震中截肢求生的劉崗均,把自家開設的便民超市起名叫“夢想起飛”。這何嘗不是經歷了災難的人們的追求與渴望?走出個體的痛苦,呵護個人的夢想,需要我們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銘記災難,在磨礪中不斷前行,才能讓生者夢想起飛,才是對逝者最好告慰。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13]專家:任志強再當“預言帝”就是百姓的“災難”
- [ 05-12]從汶川到蘆山:災難醫(yī)學救援凸顯五大優(yōu)勢
- [ 05-10]光明專論:災難砥礪我們不屈不撓追逐中國夢
——寫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前夕 - [ 05-09]孟加拉國制衣廠災難頻仍又有火災 導致至少8人喪生
- [ 05-08]電視劇《唐山大地震》消費災難? 主創(chuàng)回應質疑
- [ 05-07]清流突遭颶風冰雹襲擊 民兵災難面前顯身手
- [ 05-06]災難中升騰起黨性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