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打造沉浸式思政育人環(huán)境
2025-02-08 08:55:17? ?來源:新華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教育部等十部門《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實施以來,全國高等院校以系統(tǒng)性思維推進思政教育改革,著力構建“三位一體”育人新格局。在課程建設層面,通過思政課程與專業(yè)課程同頻共振,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在育人場域層面,突破傳統(tǒng)課堂邊界,建立第一課堂理論教學與第二課堂實踐教育協同機制;在資源整合層面,搭建校社聯動平臺,將社會教育資源轉化為育人要素。高職院校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主陣地,需創(chuàng)新構建沉浸式思政教學體系:立足課堂主渠道打造情境化教學模式,依托校園文化營造浸潤式育人環(huán)境,結合產教融合搭建社會實踐平臺,通過“課堂—校園—社會”的深度聯動,促進思政教育從認知認同向行為認同轉化,最終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與價值塑造的育人目標。 基于課堂環(huán)境的沉浸式教學 在“大思政”育人實踐中,可利用情境模擬法通過角色扮演實現價值引領的具象化。教師可圍繞“工匠精神”等主題設計沉浸式學習項目:首先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取從古代匠人到現代大國工匠、非遺傳承人等典型人物;繼而通過文獻研讀、案例分析等方式,系統(tǒng)梳理角色成長軌跡及其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最終通過場景還原、角色對話等模擬實踐,引導學生在“代入—體驗—反思”的閉環(huán)中,完成從歷史情境具象感知到核心價值深度認同的認知轉化,同步強化專業(yè)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意識。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教學方式,以兼具直觀性與互動性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思政內容。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思政教師可以利用VR創(chuàng)設“紅色文化”主題虛擬情境,生動重現紅軍長征的艱難歷程,使學生能夠在虛擬場景中觀察當時的自然環(huán)境、戰(zhàn)爭局勢和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tài)。VR技術也能使學生在虛擬環(huán)境中與歷史人物進行“互動”,體驗他們在重大時刻所面臨的艱難選擇和拼搏精神等。身臨其境的虛擬體驗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感受,從而深化學生對思政理論的認識。 基于校園環(huán)境的沉浸式思政教學 “大思政”視域下,高職院校可依托校園宣傳矩陣,打造思政宣傳欄,營造沉浸式思政教學氛圍。設置線下主題宣傳欄,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政策方針;設置線上主題宣傳模塊,利用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定期播放生動的思政教育視頻、新聞動態(tài)或優(yōu)秀事跡。 組織豐富多元的思政主題校園文化活動,包括文藝匯演、辯論賽、講座等。以“紅色文化”為主題設置校園文化節(jié),組織學生集體參與紅色電影欣賞、紅色文藝演出、紅色文化主題演講等,增強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文化自信,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基于社會環(huán)境的沉浸式教學 實地考察。組織學生前往革命紀念館開展現場教學,通過文物展陳、場景復原等載體建立歷史與現實的時空聯接;在社會服務機構設置情境化實踐項目,使學生在服務體驗中感知社會需求。這種學習經歷既能喚醒對革命精神的感性認知,又能通過具象化的情境推動家國情懷從理性認同向實踐擔當轉化,實現知、情、意、行的有機統(tǒng)一。 校企合作。與企業(yè)建立合作關系,開展相關社會實踐項目。通過企業(yè)參觀實習,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了解企業(yè)的運營模式和社會責任。定期邀請企業(yè)代表進行講座和座談,分享他們對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企業(yè)文化的見解,開闊學生視野,幫助學生理解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之間的緊密聯系。 社會調研。組織學生圍繞社會熱點問題、社區(qū)發(fā)展、民眾需求等主題,開展社會調研活動。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和數據分析等方法,學生直接接觸社會實際狀況,深入了解社會問題的根源。在調研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設計調研方案、分析數據、撰寫報告,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志愿服務。組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隊伍,通過參與社區(qū)志愿活動、支教、環(huán)保行動等,推動學生深入社會的各個層面,在奉獻和服務中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責任。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學生既可鍛煉自己的組織能力和溝通能力,還能切身體驗到幫助他人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通過實際行動意識到社會責任與個人價值之間的聯系。 (作者為江蘇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教授;本文系2022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政專項:新時代高職院校“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基金號:2022SJSZ0425〉研究成果)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