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人感到困惑:這是何苦來著?
人要能夠活得下去,需有三個條件,一為目標的牽引,老人也要有目標的,此所謂“老有所為”。人生沒有目標,猶如行尸走肉,活得沒有意義;二為情感的滋潤,包括親情、愛情、友情,缺乏這種滋潤,孤獨而且干澀,活得沒有滋味;三為內(nèi)力的支撐,這內(nèi)力便是能夠自立于世的智力與體力。對于孔子來說,可以說是三條齊備:他在魯國辭職之后,周游列國十四年,可見有足夠的體力,而且思維清晰,這“內(nèi)力的支撐”不成問題;他在困境之中,以至于落難之時,也始終都有弟子跟從相隨,師生之間,情深意切,這“情感的滋潤”也依然存在;最重要的是他始終沒有失去人生的目標,始終都有目標的牽引,其他二條,也是有這一條所決定的?!靶拊姇Y樂”,是他曾經(jīng)做過而沒有做完的事,在他完全“退”下來之后,正好有時間繼續(xù)這項工作,了卻這一心愿。所以,從另一個角度說,做學問,修六經(jīng),又成了他為之“發(fā)憤忘食”的事,使他能夠從中得到快樂,以至“樂而忘憂”;這個人生的目標,也就是精神的支柱,使他暮年的生命獲得意義,充滿亮色。
判斷一個人是年輕還是衰老,應有兩個維度。一是從生理上看,這是絕對的,年輪不可抗拒,也無法篡改。二是從心理上看,這是相對的。心態(tài)不好,整天無所事事,郁郁不歡的,往往未老先衰;人之心,有所牽掛,也便有所寄托。衰老,是因為放棄。“憤而忘食,樂而忘憂”,卻能使人“不知老至將止”。
“不知老之將至”的感覺真好。即從養(yǎng)生學的角度說,這也是令人向往的人生境界。(宋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