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壇從檢查酒壇是否有漏縫砂眼開始。辦法是將酒壇灌滿水,貯水一夜后觀察酒壇的外壁。看到有水滲出而潮濕處,用細短的竹稍蘸石灰水做上一個記號,記號往往是個“r”形,修壇師傅自己必中有數(shù)。僅僅這一查漏工作,就讓酒壇在鑒湖岸邊排起了一條條的長龍——酒壇數(shù)量太多。長龍的寬度往往是并排兩只為一列,放三只占了道路妨礙通行,過路人要罵娘;而長龍的長度則以河沿的地形而定。修壇師傅用長柄的大水勺,從河里往一只直徑近1米的木制接斗里灌水,水從接口流入待檢的酒壇中,這工作的強度很大,非臂力過人者不能勝任。
查出了砂眼漏縫后,就對癥下藥,如是砂眼就要在壇壁上鑿小坑,如果是漏縫就要鑿一條縫。鑿坑鑿縫時用特制的小榔頭敲擊鋼鑿,鑿子的尖頭略離開酒壇表面1毫米,榔頭敲擊到鑿子時,鑿子的尖頭就象小雞啄米一樣,不停地敲擊,不停地“啄”,最后“啄”出一個小坑或者一條小縫。這種鑿法要有點“輕功”,有點“浮勁”,為什么呢?因為酒壇是陶器,很脆,但表面涂上的釉十分堅硬,又脆又硬,如果實燜實的敲擊,恐怕是一擊就成了碎片,還修什么修?這種敲擊我們就叫做“敲甏”,其聲有空谷回音狀,不是石匠鑿石之聲,也不是敲擊木頭之聲,這種聲音在象聲詞中找不到,本文所寫的“叮叮當當”只是象征而已,總之,“敲甏”聲我是無力表述的了,諸君可自己想象體味。當時,這種“敲甏”聲時高時低、時徐時疾,此起彼伏地響徹了十里湖塘。
“敲甏”時把酒壇放在三只腳的矮架子上,因為三點可以固定圓圓的酒壇,任何角度都可以穩(wěn)穩(wěn)地接受敲擊。鑿出來的坑縫是用來補填鐵砂的,利用鐵砂的銹蝕凝結(jié)成塊堵住滲水處。鐵砂由生鐵磨成,當時大概是沒有相應的機械,聽說是叫盲人用換下報廢的犁頭磨的。盲人沒有其它謀生的本領,因為不是人人可做算命先生的,況且當時打擊“迷信”又很厲害,所以只得耐心地磨鐵砂。有人說,盲人本身就性子耐心,我不認同,他們也是沒有辦法,為了吃飯,性子就是再急躁者也得耐著性子磨。補酒壇的鐵砂還要浸入鹽鹵,目的是加速它的銹蝕和加強銹蝕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