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表演改動作 東南網(wǎng)8月22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提衣、踱步、舞水袖,14歲的黃結(jié)彥穿著寬大的戲服,在舞臺下一遍遍地練習,而一旁,岑兜高甲戲團的團長注目凝視,不時手把手地指導著他。這個暑假,南安石井鎮(zhèn)岑兜村高甲戲興趣班的孩子們每天都苦練基本功,忙著排練高甲戲。 作為高甲戲的發(fā)源地,去年7月,岑兜村率先在小學里辦起了高甲戲興趣班,希望高甲戲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傳承發(fā)展。一年來,興趣班的44個孩子已經(jīng)練得有模有樣。明天晚上,這群孩子就要粉墨登場,在村里正式匯演高甲戲《收水母》。海都記者昨日提前探營。 曾經(jīng)的戲窩子 如今只剩一個戲團 石井鎮(zhèn)岑兜村是高甲戲的發(fā)源地,自明末清初高甲戲誕生以來,岑兜家家戶戶都有人學戲,被稱作“戲窩子”。鼎盛時期,光是岑兜村就有20個高甲戲團,不管是各家婚喪喜事,還是村里佛生日等大事,都要請上戲團熱鬧一番。 “那時一聽說要演戲,得提前三天去占位子?!贝妩h支部書記洪安平說,以前人們對高甲戲的喜歡,不亞于現(xiàn)在的粉絲追星。有喜歡的角兒來唱戲,村里人會爭著端上好吃的,更有甚者會在里頭藏著金戒指金手鐲送上。一出戲長四五個小時,臺下老少從頭看到尾,喝彩連連。洪書記說,戲劇里除惡揚善的情節(jié),是他們這代人明善惡、辨忠奸的啟蒙。 如今,盛況不再了,網(wǎng)絡、電視沖擊,各種娛樂方式讓人應接不暇,看高甲戲的人少了,愿意學的人更少。如今,岑兜村只剩下一個高甲戲團,戲團團長洪建圍說,現(xiàn)在戲團演員不足20名,而且年紀都在50歲上下,只有農(nóng)村“佛生日”,他們才有“用武之地”。如果沒有新鮮血液“注入”,也許岑兜村高甲戲就會成為“過去”。 為了破解這個難題,去年7月,岑兜村聯(lián)合岑兜小學,在學校辦起一個高甲戲興趣班,開班招收了50多名三到六年級的學生,希望以此讓高甲戲向年輕一代傳承。 |
- 2016-05-24泉州高甲戲《連升三級》 獲全國劇壇同行點贊
- 2016-05-16百年高甲戲的“逆襲記”:讓閩南特色走向海外
- 2016-04-08成都行寬巷子 一個站著唱歌的男人 安溪高甲戲
- 2015-12-29高甲戲:“丑”態(tài)百出 紅遍兩岸
- 2015-12-1472歲草根編導組建工作室 無償教授高甲戲和器樂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