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委員會(簡稱福建省政協)的前身是省協商委員會。
1951年12月15日至25日,福建省首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在福州舉行,會議選舉張鼎丞為省首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主席,曾鏡冰、王亞南、林植夫、黃長水為副主席;彭沖為秘書長(1954年5月林修德接任秘書長),倪松茂為副秘書長;委員共48人。1951年12月26日,省協商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推選出27人組成的常務委員會以主持會務。協商會辦事機構為秘書處,工作機構有政法、財經、文教、學習等委員會。協商會有干部13人。
省協商委員會歷時3年多,先后舉行過 7次協商委員會會議和11次常委會議。它動員和團結全省人民積極開展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保衛(wèi)世界和平運動,反對美蔣《共同防御條約》,保衛(wèi)祖國安全,協助政府組織各階層人民參加以恢復和發(fā)展生產為中心的各種革命運動,組織推動各界人士進行經常性政治學習和思想改造,協助和聯系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以及聯系、指導市縣協商機構開展工作等方面,做了 許多工作,發(fā)揮了作為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地方組織的應有作用。
1955年1月14日—17日,福建省政協一屆一次會議在福州舉行。會議撤銷了代行省政協職權的省協商委員會,選舉曾鏡冰為一屆省政協主席,藍榮玉、王亞南、林植夫、劉通為副主席,張兆漢為秘書長,常務委員40人。省協商委員會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由省政協取而代之。
從1955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11年時間,福建省政協經歷三屆。第一屆從1955年1月至1959年2月,4 年多時間舉行過2次全體會議,28次常委會議;第二屆從1959年2月至1964年9月,5年多時間舉行過3 次全體會議,22次常委會議;第三屆從1964年9月成立,到1966年8月福建省政協被迫關門,只舉行過一次全體會議,5次常委會議。這一階段,每屆委員人數都有增加,團結面不斷擴大。一屆委員174人,代表22個界別;二屆委員306人,代表24個界別;三屆委員326人,代表26個界別。1956年4月7日,省政協召開一屆二次全體會議,改選江一真為一屆省政協主席,增選陳紹寬、林修德、李述中、劉棟業(yè)為副主席,增補66名委員和10名常委。1959年1月25日——2月4日,省政協舉行二屆一次全體會議,選舉葉飛為二屆省政協主席,魏金水、林一心、陳紹寬、王亞南、劉通、林植夫、張兆漢、練惕生、陳希仲為副主席,張兆漢兼秘書長。選出常委57人。1962年12月二屆二次全體會議免去魏金水副主席職務,增補尤揚祖為副主席。1964年9月,省政協召開三屆一次全體會議,選舉范式人為三屆省政協主席,陳紹寬、林一心、黃亞光、劉通、林植夫、張兆漢、練惕生、陳希仲、尤揚祖為副主席,張兆漢兼秘書長,常委56人。從二屆二次全會起,省政協歷次全體會議基本上與省人民代表大會同時召開,并列席省人民代表大會。
這一階段,福建省政協建立了學習、文史工作委員會和10個工作組,制定了會議、工作制度,在團結全省人民、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推動社會力量加快全省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貫徹執(zhí)行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促進國民經濟全面好轉和社會主義建設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組織、推動社會各界人士參加國家政治生活,就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以及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進行廣泛協商,積極參加反對國內外敵人、爭取和平解放臺灣、統(tǒng)一祖國的斗爭,學習政治理論,時事政策,參加社會實踐和勞動鍛煉,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方針,不斷調整統(tǒng)一戰(zhàn)線內部關系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1956年10月,省政協開辦了政治學校(1964年4月改稱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為三屆省政協副主席黃亞光)。1961年10月以后,開展了文史資料的征集、整理和出版工作。這一階段人民政協的工作出現了一些曲折。如一屆政協因受反“右”擴大化的影響,有33名委員被錯劃成“右派”分子,因而撤銷了24名委員的職務;1959年1月舉行的二屆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了撤銷李述中、劉棟業(yè)2位副主席職務和嚴叔夏等8位常委職務的錯誤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