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不了學習,教他們做人
楊七妹自己沒什么文化,面對孫輩的4個學齡孩子,這位樸實的農(nóng)家婦女拿出子女每年給她的零花錢800元,設立了一個小獎學金,每年都給予獎勵,鼓勵4個上初中的孫子開展學習競賽。
“我講不出什么大道理,我就是用自己的言行,來教他們怎么做人?!睏钇呙谜f,四子康建平在高中成績一直是學校的前3名,在參加高考的前3個月,由于忙于參加奧林匹克數(shù)學競賽,成績落到了的全年段20多名,康建平在挫折面前消沉了。得知情況后,楊七妹在周末帶孩子到山上砍柴,一路上和他談心,幫助他走出心理陰影。高考時,康建平發(fā)揮出色,考上了廈門大學。
上世紀90年代,在鄉(xiāng)鄰的幫助下,楊七妹家曾蓋起一棟簡陋的房屋。1998年夏天,幫助他們建房的其中一位鄉(xiāng)親也開始建房,急需人手。本來每年暑假是康建平和建泉兄弟打工掙錢,補貼學費的“黃金時間”,但楊七妹還是把子女都叫回來,她說:“別人在我們建房時大力幫助過我們,知恩回報是做人的基本道理?!焙髞碓诮粚W費時,楊七妹只好把家里的3頭半大的豬,還有12只雞鴨,提前賣了。這個夏天,兩個孩子盡管沒有賺到足夠的學費,但他們都收獲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學會感恩,學會互助。
這種精神在楊七妹的子女心中扎下了根。在康建泉14年的交警生涯中,自掏腰包,資助在值勤中遇到的困難群眾10人2300多元。
給不了錢財,給他們精神
上世紀九十年代,康家的三子康建泉和四子康建平都處在求學的關鍵時期,當時一家人的年收入才1000多元,可光兩個孩子的生活費、學費,每年就要開支3000元左右。楊七妹決定到信用社貸款,5年間,為了孩子的學業(yè),共貸款7000多元,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孩子們先后參加工作才還清。
為給孩子省學費,楊七妹節(jié)儉到幾乎苛刻的地步,在孩子參加工作前的5年里,她沒有添置一件新衣,一家人一年只在幾個重要的節(jié)日才吃點肉?!拔覀兘o不了孩子太多的錢,但是精神上我們支持他們?!睏钇呙谜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