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上虞版本:祝家村是祝英臺故鄉(xiāng)
傳說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遷到此定居,原在上虞縣城教書為業(yè),子孫移居上虞各地。我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唱詞就寫上了“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一個祝英臺,才貌雙全……”據載,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規(guī)模較大的宅院,后因戰(zhàn)爭被毀,住宅面積約有500平方米,還有花園遺址。村邊有一個湖叫“千金湖”,有兩人合抱的金桂、銀桂,還有云柏、石榴等古樹。還有祠堂及石碑,記錄著祝氏歷史。
(3) 杭州版本:梁祝在萬松書院同窗共讀
越劇《梁祝》中,有一段“草橋結拜”唱詞,說的是梁山伯與女扮男裝的祝英臺在赴省城杭州讀書途中相遇,互認知己,便在“草橋”結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東城望江門旁的草橋亭。而相傳梁祝同窗共讀之地,則是西湖上的萬松書院,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它的前身為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為萬松書院,崇禎年間書院被毀。清康熙后,改辟為敷文書院。
(4)宜興版本:化蝶傳說根深蒂固
宜興最早記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權寺記》,始記于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稱祝英臺舊宅在宜興善權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讀書,后又到齊魯、東吳等地游學訪友,逐漸產生感情。梁祝傳說在宜興均有記載,“化蝶”情節(jié)亦在宜興形成,為國內學術界認可。宜興現(xiàn)有“祝家莊”、“梁家莊”等地名、遺址,還有觀音堂、荷花池、雙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遺址。宜興俗定農歷三月廿八為“觀蝶節(jié)”,用“梁山伯”“祝英臺”為蝴蝶命名。
(5)汝南版本:梁祝同窗共讀卻未合葬
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臺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兒身。梁山伯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臺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臺出嫁,祝英臺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經過梁山伯墳時,提出下轎拜祭,趁人不備撞死在柳樹前。梁祝墓分開而建,各有墳頭?,F(xiàn)汝南有梁祝讀書的“臺子寺”,也叫“紅羅山”,傳說這里曾有“紅羅書院”。紅羅山上傳說中梁祝擔水的井還在,井旁還有一塊碑,上寫“梁祝井”。7月19日,駐馬店汝南馬鄉(xiāng)鎮(zhèn)正式更名為梁祝鎮(zhè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