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是中國東南部地區(qū)重要的鐵路干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在贛閩兩省邊境地區(qū)穿越武夷山地后,沿閩江支流富屯溪谷地延伸,到達南平附近的外洋車站,線路折向西南,順著閩江另一條支流沙溪谷地修筑。然后在永安附近改向東南,穿越戴云山脈,進入閩南的九龍江流域,沿江而下,經(jīng)過集美和廈門兩道海堤,到達廈門,全長705公里(含漳州支線11公里)。它在鷹潭與浙贛鐵路交匯,在南平市的外洋站與外福鐵路相交。鷹廈鐵路于1953年1月,由鐵道部中南設計分局進行設計,1954年由鐵道兵和當?shù)孛窆庸づd建,1957年竣工通車,曾經(jīng)長期是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線。其南段沿江修建,地勢險要,北段崇山峻嶺坡陡彎急(最小半徑250米,最大坡度超過千分之22),途經(jīng)地區(qū)多山且雨頻,因此時有泥石流爆發(fā)造成鐵路中斷事故。 全線共有橋梁173座、涵渠1775座、隧道88座,總長63534米,其中最長的大禾山隧道長1460.3米。
鷹廈鐵路初建為戰(zhàn)備線,線路技術標準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福建省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運能與運量的矛盾日趨突出,以至鷹潭口成為全國鐵路有名的限制口。為此,經(jīng)國務院批準,國家計委作出鷹廈線電氣化改造的重大決策,下達鐵道部執(zhí)行,鐵道部將其納入第三批世界銀行貸款項目。之后,這項工程被列為國家“七五”、“八五”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成為全國鐵路建設“中取華東”和“再取華東”戰(zhàn)役的重要組成部分。
鷹廈線1986年8月26日正式動工,進行電氣化建設。根據(jù)國家“分期建設,分段開通,分期取得效益”的要求,整個工程分4期4段(依次為永漳段105公里、來永段124公里、鷹來段284公里和漳廈段192公里)進行。1993年12月26日,全線電氣化開通,前后歷時7年4個月。擔負這項工程的建設單位為上海鐵路局及受其委托具體負責建設任務的福州鐵路分局、鷹廈外福線工程指揮部;設計單位為鐵四院、上海鐵路局福州勘測設計院、鐵道部通信信號公司北京設計研究院等;施工單位為鐵道部電氣化工程局、福州鐵路工程總公司、鐵道部通信信號公司上海工程公司、南昌鐵路工程總公司和福州鐵路分局有關單位以及閩贛兩省電力建設部門等。
鷹廈鐵路電氣化工程總概算1984年鐵道部核定為53650萬元,其中電氣化工程為34000萬元,其余為技術改造投資。1990年總概算調整為5633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