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獅漁事件 開啟兩岸新聞交流之門
www.uplandwellness.com?2009-05-13 11:55? ?來源:本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編者按 閩獅漁事件是海峽兩岸關系中的一個歷史事件。 1991年7月21日,福建省石獅市“閩獅漁2294”號、“閩獅漁2295”號兩艘漁船在臺灣海峽正常作業(yè)時,與臺灣省高雄縣漁輪“三鑫財”號發(fā)生爭執(zhí)。由于臺漁輪報警“遭劫”,臺軍方出動艦艇攔截,打傷漁民3人,并將“閩獅漁2294”號、“閩獅漁2295”號及船上18名漁民強行帶往臺中港。臺中地檢署旋即以所謂“海洋行劫罪”起訴其中7位大陸漁民。一樁本為漁民糾紛的小事,竟被臺灣當局演化成突顯“法律主權(quán)”的大問題。 1991年8月12日,新華社記者范麗青和中新社記者郭偉峰為“閩獅漁事件”入島采訪,拉開了兩岸新聞交流的序幕。此后兩岸新聞交流的每一個微小進步,都成了兩岸關系進展的一部分。 8月20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副秘書長曲折、政策理論研究室副主任莊仲希抵達臺北探望被扣的大陸漁民,他們是海峽兩岸隔絕42年后大陸首次正式派遣進入臺灣島內(nèi)的人員。23日,曲折、莊仲希同兩名記者離臺返回北京。
臺灣上百名記者包圍采訪大陸記者
2009年3月31日,莊仲希(左一)、范麗青(中)、郭偉峰(右一)在臺北相逢。左二為臺灣資深媒體人俞雨霖,右二為臺灣?;鶗倍麻L兼秘書長焦仁和。范麗青此次赴臺是參加兩岸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現(xiàn)在,莊仲希任中國法律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及香港中評社法律總監(jiān),范麗青任國務院臺辦新聞局副局長,郭偉峰任中評社社長兼中國評論新聞網(wǎng)總裁。 以下是2006年安徽衛(wèi)視《記者檔案》采訪范麗青記錄—— 難得機緣 主持人:范麗青你好,我想了解一下你是什么時候第一次踏上臺灣的? 范麗青:是1991年的事情,當時是大陸第一個記者到臺灣采訪。當時有一個是發(fā)生在海峽兩岸之間的漁民糾紛事件,叫閩獅漁事件,因為這個閩獅漁事件使我得到了這樣一次機會。那是1991年8月12日。 主持人:1991年到現(xiàn)在17年的時間過去了,可能有些細節(jié)已經(jīng)淡忘掉了,但有些東西可能是不會因為時間的消逝而忘掉的? 范麗青:當時兩岸漁民在臺灣海峽捕魚的時候發(fā)生了一個網(wǎng)的交纏的這樣的一個糾紛,后來是臺灣漁民把大陸漁民的網(wǎng)損毀了。損毀以后這個大陸漁民就上船去索賠,可能要不到錢就搬人家東西。臺灣漁民就叫來臺灣的海上警察,把大陸漁船帶到臺灣去了,臺灣地方法院就以海盜罪來起訴其中的7個漁民。然后還有11個漁民就被送到金門,按兩岸的金門協(xié)議把他們遣返。這個事件發(fā)生以后,這邊國臺辦就提出來說,派兩個中國紅十字會人員到臺灣去探視這些漁民。后來又提出來能不能派兩位記者隨行來采訪兩個紅會人員此行的活動? 主持人:像這樣的非常難得的采訪機會,肯定有很多記者想要去。為什么會落在你的頭上? 范麗青:當時媒體一聽說是我跟中新社的郭偉峰兩個人,當時他們就非常地吃驚,然后就滿天的撲著找我們的消息,因為我們是長期從事臺灣新聞報道的,到1991年的時候,我已經(jīng)做了9年的臺灣新聞報道了,郭偉峰也從事7年左右了。這么一說,圈子就小了一點。然后再下來呢,事實上當時為了推動兩岸新聞交流,我們正在籌劃一個訪臺團,就是大陸新聞記者訪問臺灣的這樣一個團。這個團里就有我們兩個人,這樣圈子又縮小了些。當時認為通訊社去比較能夠發(fā)揮新聞的作用。因為通訊社發(fā)稿,很多報紙都可以采用,比較有效應。圈來圈去就有兩家通訊社,再圈下來就是我們兩個人。 主持人:你們是用什么樣的交通工具到了臺灣?選擇了一種什么樣的路線? 范麗青:因為當時兩岸還是不能直接(通航),到現(xiàn)在為止也是不能直接通航,所以我們是經(jīng)過香港走的。事情沒那么容易,兩岸隔絕那么久,互相之間的成見、誤會,而且政治立場都有非常非常多的差異,所以整件事情交涉了10天左右,7月21日發(fā)生的閩獅漁事件,8月4日確定我們兩個記者要隨行采訪,后來大概一個禮拜多的時間,征求臺灣方面到底同意不同意這四個人去。經(jīng)過交涉,到最后我們臨行的前一天,臺灣方面又放出風聲不讓紅十字會的兩個人去,但是沒有確定。我們四個人到了香港以后,因為我們要搭乘的是國泰航空的航班,臺灣方面就通過這個國泰航空拒絕。曲折和莊仲希兩位先生暫被拒絕登機,當時只允許我和郭偉峰兩位記者入臺,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轉(zhuǎn)折。本來我們行前也做了些準備,比如說了解一些漁民的資料,了解一些兩岸交流的一些現(xiàn)狀的資料。但是沒有想到我們本來是隨行的記者反而就成了新聞人物。 遭遇反采訪 主持人:你們本來是去報道新聞的,但是沒想到自己本身就成了一件新聞。 范麗青:對。沒有想到40多年第一次兩個大陸記者赴臺采訪就成了一個轟動海內(nèi)外的這么一個新聞事件,而我們兩個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新聞人物。 主持人:我很想知道作為一名大陸的記者,當你第一次踏上臺灣土地的時候在想什么? 范麗青:其實心情很激動。臨出發(fā)的前一天精神緊張得睡不著覺。而且這件事情到了香港又遇到這么一個風波,我們一到臺灣,沒有太大的心理準備。結(jié)果我們一出了桃園機場的空橋,馬上看到兩三百個(記者),黑壓壓的一片人在那里擠來擠去,等著采訪我們。 主持人:這是預料之中的嗎? 范麗青:不可能。雖然知道此行可能是一個比較大的新聞事件,但是沒有想到有那么多的記者,也沒有想到場面是那么的熱烈那么混亂,確確實實是這樣。后來那個機場擺設的花瓶倒了一地亂七八糟,有的記者都擠得受了傷,攝影機擠得都掉到了地上。 主持人:當?shù)氐挠浾卟稍L你們的第一個問題或是你回答的第一個問題,還記得嗎? 范麗青:其實是這樣,因為突然看到這樣一個情況,我們也不知道臺灣方面是怎么安排的,心里也沒有數(shù)。那我們總得走出去機場吧,按照一個正常的旅客心理。我們就往外走,可是走不動。記者紛紛地提問,聲音非常嘈雜,那么你也不知道該回答他們誰家的哪個問題。所以我們開始沒有回答就往前走,走了以后記者就打起來了。然后就有一個高大記者沖到我面前,他說你們不能就這樣出去了,你們?nèi)绻瓦@樣出去我們進來就白擠了。好像就沒法交代了。 主持人:這句話對你有什么刺激嗎? 我們在臺中時碰到臺獨分子騷擾,甚至他們拿大棍子打到車上 范麗青:后來我們才知道,其實在機場接我們的這部分(記者)是得到特別允許進來的。按他們的語言叫做“外面還有一大票等著呢”。所以他們擠進來,就有了一個優(yōu)先的采訪權(quán),如果我們什么都沒回答出去了,他們覺得太損失了。 主持人:作為同行,恐怕你也不忍心。 范麗青:是啊。所以后來我就跟郭偉峰商量一下,我們是不是找一個能站住腳的寬闊一點的地方,不然這怎么回答?后面還有很多旅客都等著出機場,我們不能影響別人。大家協(xié)商了一下,在機場拐角,有一個稍微寬闊的地方,在那邊站了下來,回答了他們幾個問題。 主持人:他們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什么? 范麗青:他們主要問的還是感受。第一次能夠來臺灣采訪是什么感受? 主持人:當時你怎么回答的? 范麗青:我就跟他們講其實這一步非常的不容易,這一步也不是我個人的一步,整整是兩岸新聞交流走出來的這一步,非常的不容易。 主持人:從下飛機一直到走出機場的大門,大概用了多長時間? 范麗青:很長,大概走了半個多小時。 報道自己 主持人:但問題是怎么報道?因為你們要報道的紅十字會的兩位人員已經(jīng)被滯留在香港了。接下來你們怎么開展報道? 范麗青:這次我們的第一篇報道就很奇怪了。兩個人發(fā)的第一條不約而同都是大陸記者抵臺采訪。就是因為主角不見了,只好發(fā)自己的新聞了。自己寫自己倒是挺好玩的。 主持人: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第一次到臺灣島上去采訪的話,整個的采訪進行得順利嗎? 范麗青:有一些波瀾的地方,但是整體來講我認為還是順利的。一方面其實臺灣民眾當時對我們非常熱情,另一個方面臺灣同行也對我們提供了非常多的幫助。他們都挺珍惜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 主持人:雙向交流很重要。 范麗青:是的,他們非常支持。只是我們在臺中的時候,碰到了臺獨分子的騷擾,甚至說他們拿大棍子打到車上,扔雞蛋上來。 主持人:是什么人? 范麗青:臺獨分子就是來抗議。雖然說我們此行只是兩個記者而已,但是兩岸交流的意義不同凡響。他們把我們當成大陸的代表。在《中國時報》幾位副總編和大陸中心記者的幫助和保護下,我們沒受到太多干撓,還是照樣繼續(xù)采訪行程。 主持人:那次采訪從前到后一共持續(xù)了多長時間? 范麗青:我們是(1991年)8月12日入的臺,10天吧。前7天都是我們兩人自己在島內(nèi),后3天曲折他們趕到了,讓他們?nèi)雿u了。后3天我們是圍繞他們兩個的活動報道的,前幾天基本上就是報道我們自己,報道漁民的漁事糾紛事件。因為我們還到臺中地方法院去聽審理漁民的所謂海盜罪案的審理,聽完審理大致對這個案件心里有數(shù)了。我們也當場發(fā)回了當天聽到的實況報道。 主持人:事后反過頭去看這次事件的報道,你覺得是不是能夠稱得上成功? 范麗青:當時因為我們行程改變了,除了閩獅漁事件本身,除了曲折先生本身以外,我們還做了一些其他臺灣新聞報道。比如我們還訪問了臺中的漁港,跟一些漁船的漁民了解一些他們平常跟大陸漁民之間的交流交往情況。反正我覺得可以接受歷史的檢驗。我們走了以后,說是在島內(nèi)的反映非常好,我接到非常多的來信,各種各樣的來信,老百姓給我們的這種親情的感覺實在令我們很感動。像我們?nèi)ピL夜市,夜市老板在做一種小吃。一看大陸記者來了,哎呀,大陸記者來了!免費!不要錢免費招待!然后有幾個小姑娘也在逛夜市,一看到我們非常激動,跟我們過來聊七聊八的。講講大陸青年怎么生活的,拉著跟我們合影,非常高興。我們在高速公路上前進,鄰座,隔壁的車有一對看上去像母女。把車窗搖下來使勁跟我們擺手。 主持人:他們怎么知道你們是從大陸來的記者? 范麗青:我們已經(jīng)太出名了。我們已經(jīng)上了10天臺灣報紙的頭版頭條,整版整版做我們的新聞。電視媒體也是一個勁在播。后來我們臨走之前,還有人跟我們開玩笑,說范麗青呀你來選我們立法委員都沒問題了。 主持人:結(jié)束了這十天的采訪,當你要離開臺灣登上飛機的時候,你當時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時候我才能再來臺灣報道? 范麗青:這是一個很沉重的問題了。說實在的,兩岸新聞交流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正是我抵臺灣時說的那句——真是一步一步都非常的艱難。 臺灣民眾在心理上跟大陸人民有隔閡也有親近 艱難一步 主持人:我很想知道2001年你再次去臺灣駐點采訪的時候,路途選擇的還是跟10年以前的一模一樣? 范麗青:一樣。因為當時兩岸還是沒有“三通”,所以我們還是只能繞道香港,從香港出發(fā)。當然這次還是照樣有很多記者來采訪我,當然比第一次的陣勢要小一些。大多數(shù)還是相當關注這件事情。臺灣記者可以到大陸駐點采訪是1996年,而我們還去駐點是2001年。 主持人:駐點采訪有沒有時限? 范麗青:有?,F(xiàn)在是每批記者只能兩個人,只能在臺灣駐點一個月。要有特別情況可申請延長幾天。 主持人:你們是一個月還是兩個月? 范麗青:都是一個月。 主持人:你們有沒有一些詳細的報道計劃?這一個月畢竟很寶貴。 范麗青:記者赴臺都要做采訪計劃的。采訪計劃根據(jù)當時的新聞動態(tài),有些什么樣的大事,另外要做什么樣的專題報道,或者采訪一些什么樣的人,這要看記者本身了。這個記者有什么樣的特點,他可能就更關注哪方面的問題。 主持人:你感覺臺灣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范麗青:政治氣氛不一樣,經(jīng)濟方面也不太一樣了,社會人心方面都有變化。到了我十年后再去,熱情還是依舊,臺灣人還是很熱情的,尤其對大陸去的人很熱情。就是因為兩岸的政治氣氛不一樣,有些變化。比如說臺獨,十年前臺獨還是社會上一個比較異類的東西?,F(xiàn)在臺灣領導人就公開倡導臺獨,所以這種政治氣氛就不太一樣。 主持人:在那樣的政治氣氛下,政治背景下進行采訪,你們會不會受到一些限制? 范麗青:我們當然會有一些比較特別的東西,他們對大陸記者赴臺駐點之前公布一個規(guī)定。規(guī)定公布之后,我們對其中幾點不是很認同。比如說,大陸記者到臺灣不能妨害善良風俗。這叫什么妨害善良風俗? 主持人:什么叫善良風俗? 范麗青:對。這到底有沒有什么定義呀?什么樣子才叫不妨害善良風俗?我們不了解這種情況,但是后來也沒有改,也沒有太多的說明。這東西什么時候會成為一個地雷,我們也很難講。 主持人:通過一個月方方面面、各個階層的采訪,給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 范麗青:我做臺灣新聞有20年了,無所謂感受最深,而是我覺得每一個方面都要深入了解。 主持人:一個月來得及嗎? 范麗青:不可能來得及的。但是我們既然到了島內(nèi)的話,就盡量接觸一些方面來彌補我們平常從第二手資料來進行了解臺灣的不足之處,所以盡量多跑跑吧。 主持人:那你感覺臺灣的民眾在心理上跟大陸的人民是有著隔閡?還是有一種天然的親近? 范麗青:都有,應該說兩者都存在。一方面有非常自然親情的流露,比如去年我在臺南采訪一家冬瓜茶老店,店里那個老先生已經(jīng)快90歲了。我一告訴他我是從大陸來的,他馬上就說,大陸我去過。他就跟我講了:在日據(jù)時代,他被日本人拉去做船員。把他們送到大陸去打仗。打仗時大概在南京大屠殺那一帶。他就對我說,日本人好殘忍哪!見我們中國人就殺,見女人就奸。他就一下告訴我這些。他又跟我講,日本人要撤退的時候,邀請他去日本。我說,他邀請你去干什么?他用閩南話告訴我,去幫他們管理工廠。我說,那你為什么不去?他說,我不能去。一個是日本人跟我們中國人畢竟不一樣。很自然的,“我們中國人”,說出來是很自然的。但是你也可以看到另一個方面,比如說我們在高雄一些地方采訪的時候,噢,中國來的,我們臺灣怎么怎么樣?顯然就站在臺獨的立場來看這個問題。都稱我們是中國來的,他們臺灣怎么樣。這樣的一種看法也是存在的。臺灣的民意到目前為止,我認為贊成統(tǒng)一的也有,贊成臺獨的也有。當然現(xiàn)在臺灣本島所做的一些民意調(diào)查,大多數(shù)人都是說維持現(xiàn)狀以后再說,說明他們對是否要統(tǒng)一,統(tǒng)一有什么好處,他們還沒有看清楚。我覺得在這方面,正是我們一直在推動兩岸交流的真諦所在。 主持人:剛才我注意您談到幾次去臺灣都不得不去香港,然后再間接到臺灣去。我的問題是,作為一名記者,你是否希望有這么一天能夠直接到臺灣去采訪?而不用取道其它什么地方。 范麗青:這不僅是我的愿望,其實包括臺灣同胞絕大多數(shù)人在內(nèi),都是希望早日“三通”?!叭ā钡脑掝}一直是熱門話題。臺商包機直航,在島內(nèi)外凡響那么大,說明這是一種民意的歸趨。 主持人:你的第一步和第二步,雖然是你范麗青個人的一個采訪,但對臺灣,臺海兩岸的新聞交流來說,都是重要的兩步。那么希望第三步能夠盡快地到來,我們期待著兩岸的新聞工作者都來推動。每一步都是歷史性的一步,都很難,但是如果真正推開了,我想對兩岸都有是有利的。感謝你,范麗青! 范麗青:謝謝! |
- 責任編輯:盧僑生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