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議修筑廈門海峽長堤
1949年12月,陳嘉庚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xiāng)集美。他建議在集(美)高(崎)海峽修一條海堤,上面可通行汽車和火車,把廈門島同大陸連接起來。這種開山取石、移山填海、變廈門島為半島的計劃工程浩大,技術(shù)復雜,在我國交通史上尚無先例。1954年1月,工程付諸實施。上萬名施工人員用雙手挖掉十余座山頭,開挖70萬立方米花崗石,在波濤洶涌的海峽上筑起了一條全長2215米、頂寬19米的長堤。
海堤如長虹臥波,把美麗的廈門島同大陸連接起來,參觀者絡(luò)繹不絕。一批來自東南亞各國的僑胞觀光后感慨萬千:“新加坡海堤長、寬差不多只有廈門海堤的一半,可英國人卻修了五年,而我們只修了兩年,這真使我們在海外眉宇增光呀!”
建議采用“海堤線”方案
鷹廈鐵路為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建設(shè)的項目,工程采用邊設(shè)計、邊鑒定、邊施工的方法,未按基本建設(shè)程序進行。鷹廈鐵路于1955年2月動工,1957年竣工。
鷹廈鐵路如何從南山進入廈門,原方案為“繞海線”,即繞道杏林海灣至集美,經(jīng)海峽長堤入廈門。陳嘉庚以為“繞海線”方案不妥,提議在杏林與集美之間筑長堤穿過杏林海灣,鐵路通過海灣長堤和海峽長堤展入廈門,即“海堤線”方案。陳嘉庚的建議最終被采納,鷹廈鐵路南山至集美段決定采用“海堤線”方案。杏林至集美海灣長堤長2820米,頂寬19米,按陳嘉庚的建議砌石填沙,不用鋼板,總計填沙7萬立方米,砌石88萬立方米。海堤工程于1955年10月開工,1957年1月竣工。
從此,海灣長堤和海峽長堤攜手綿延5公里,把杏林同廈門連接起來。海天一色,煙波萬里,列車飛馳其上,宛如凌波踏浪,飄飄欲仙。
全長695公里的鷹廈鐵路工程僅用34個月即交付運營,創(chuàng)造了當時我國鐵路建設(shè)的最高速度,而跨海長堤更成為我國鐵路建設(shè)史上的一大壯舉。
今天,當我們乘坐列車奔馳在海堤上,眺望那海市蜃樓般的集美三亭時,怎能不緬懷陳嘉庚先生,怎能不追念他為修建鷹廈鐵路所作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