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wǎng)4月4日訊(本網(wǎng)特派記者 蔡意)參加全國網(wǎng)絡媒體陜西行的記者一行來到了“腰鼓之鄉(xiāng)”、“民歌之鄉(xiāng)”、“剪紙之鄉(xiāng)”、“民間繪畫之鄉(xiāng)”——安塞。
安塞縣位于延安市北部,轄7鎮(zhèn)5鄉(xiāng)1個街道辦事處,211個村委會,101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6.62萬,其中農業(yè)人口13.11萬。總土地面積2950平方公里。安塞自然條件較差,但資源相對豐富。特別是以安塞腰鼓、剪紙、農民畫、陜北民歌為代表的人文旅游資源。
腰鼓:黃土地上的陽剛之舞
安塞腰鼓源于戰(zhàn)爭和祭祀,后來演變?yōu)槊耖g的娛樂活動,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宋代詩人范成大有詩曰,“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徹涼州花自開”,充分證明當時在西北邊塞腰鼓的盛行。安塞縣文化館里陳列著一塊陜北出土的宋代腰鼓畫像磚,磚上人物的打腰鼓動作瀟灑剛勁,栩栩如生,證實包括安塞在內的陜北地區(qū)打腰鼓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安塞農村,上至古稀老者,下至六七歲娃娃,幾乎所有的的人都會打腰鼓。據(jù)安塞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介紹,安塞腰鼓在現(xiàn)代的發(fā)展起自延安時期。1942年,陜甘寧邊區(qū)的新秧歌運動極大地發(fā)展了安塞腰鼓,邊區(qū)的文藝工作者挖掘整理了安塞腰鼓,使這個古老的陜北民間藝術形式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發(fā)展。而安塞腰鼓走向全國,卻是在改革開放以后。
1984年,由陳凱歌導演、張藝謀擔任攝影的電影《黃土地》劇組走進了仍然比較封閉的安塞。他們要在這里尋找一種與黃土地相契合的、充溢著生命原動力的民間舞蹈。他們選中了腰鼓。拍攝那天,在朗朗晴空下,150名身穿一色黑襖褲、頭扎白羊肚手巾、腰扎紅布帶的精壯的陜北漢子,腳踏厚厚的黃土,在牛皮大鼓的助威下,齊齊地舞將起來。他們前進、后退、踢腿、轉身,展轉騰挪如入無人之境,勇猛如虎,翻卷如龍,酣暢淋漓,飛揚激越。攝制組的人們震驚了,陶醉了。當拍攝到最后一個鏡頭:鼓手們從山坡后面涌上來時,只見黃塵滾滾,人影恍惚,震天的鼓聲和150條漢子的吼聲交織在一起,猶如黃河咆哮、萬馬奔騰,在場的人熱烈鼓掌,激動得快要瘋了。從此以后,安塞腰鼓一發(fā)不可收拾地打出了黃土地:1986年,安塞腰鼓在首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上奪得最高獎項;1989年,臺灣電影人凌峰將恣意豪放的安塞腰鼓收入他的專題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并作為片頭鏡頭;1990年,安塞腰鼓敲進了首都北京,在第十一屆亞運會上大放異彩。1997年和1999年,安塞腰鼓分別參加了香港回歸、國慶50周年慶典以及在德國柏林舉辦的亞太活動周等重大活動。目前,安塞全縣有腰鼓協(xié)會14個,骨干腰鼓手達到了1600余人。
如果說悠揚高亢的信天游是黃土高原的憂郁的詩情,那么安塞腰鼓就是這片土地的頑強生命的吶喊和奔突。這是一種民間的舞蹈,更是一種深刻的文化現(xiàn)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