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乱码中文_日韩激情一级无码毛片_国产91资源午夜福利_玖玖资源站最新地址2

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wǎng) > 專題> “走基層 轉作風 改文風”活動> 基層親歷 > 正文

閩南日報 陳益雄:“走出去”更要“走進去”

www.uplandwellness.com?2011-12-22 11:26? ?來源:東南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在閩南日報社開展的多項“走基層”活動中,“五大戰(zhàn)役一線行”新聞采風活動顯得尤為出彩。自活動開展以來,報社組織近百人次的采編力量到20余個采訪點進行深入采訪,捕捉“活魚”。在報道形式上,持續(xù)用一篇“現(xiàn)場新聞”,加上一篇“記者手記”和一張現(xiàn)場新聞照片的模式,濃墨重彩地報道“五大戰(zhàn)役”的形象進度,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成效鼓舞斗志。據(jù)統(tǒng)計,“五大戰(zhàn)役一線行”新聞采風活動共刊發(fā)通訊、評論和照片60余篇/幅,總字數(shù)近5萬字。文章見報后,讀者通過電話、郵件、通信等方式紛紛表示贊賞,認為這是一次真正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一項有意義的活動,是“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很好的體現(xiàn)。這次活動的成功給人的啟示是:媒體記者采訪不僅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

要“走進去”,就要滿腔熱忱、成竹在胸。滿腔熱忱的投入和充分完善的準備,可以體現(xiàn)出對被采訪對象的尊重,提高采訪效率。針對“五大戰(zhàn)役一線行”這個特定的主題,每個采訪組都提前深入了解采訪對象,列好采訪提綱,做好多種預案。這樣,當他們帶著一顆真誠的心面對采訪對象時,可以讓人清晰地感受到,你想傾聽他的聲音,你和他同呼吸、零距離。8月初,記者黃妍婷和見習記者陳靜要到古雷采訪重大石化項目時,都提前做功課,把以前見報過的有關古雷的報道都收集起來。同時,通過網(wǎng)絡媒體調閱大量石化項目的有關資料,為的就是在采訪時做到有的放矢。她們到古雷石化項目建設現(xiàn)場采訪時,正是因為前期準備充分,每個問題都十分到位,采訪費時少、收效高?!读胰蘸秃富ɡ锏摹翱罩邪爬佟薄爬字卮笫椖拷ㄔO現(xiàn)場見聞》這篇文章見報時,黃妍婷感慨地說,在烈日炎炎下,工人一邊急著要趕工期,一邊要接受采訪,如果不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很難打開溝通之門,淘到“真金”。記者羅蓉芳和見習記者游斐淵在接到去龍海程溪采訪新星食品有限公司在建項目時,對廠房建設一竅不通。為了避免在采訪中因為“無知”造成失誤,他們自覺補課,了解了“鐵皮夾層板”、“金鋼砂耐磨地坪”、“鋁合金窗”等一系列專有名詞,為采訪鋪平道路。

要“走進去”,就要吃苦耐勞、扎實深入。完成一次采訪,從來就不是一件輕輕松松的小事,下基層采訪更有可能遇到各種狀況,不能做到扎實深入,就只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拔宕髴?zhàn)役一線行”新聞采訪活動時間緊,任務重,許多采編人員面臨著政務報道多、夜班倒班累等困難。有些采訪甚至需要翻山越嶺、連續(xù)作戰(zhàn)。面對挑戰(zhàn),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肯定會望而卻步。作為黨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重要渠道和平臺,新聞工作者特別是黨報工作者更應該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把體現(xiàn)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tǒng)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tǒng)一起來。我們的新聞工作者也只有扎根群眾,深入基層實踐,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創(chuàng)造靈感,捕捉生動場景,挖掘動人故事,我們的新聞報道才會有現(xiàn)場的溫度、才會有清新樸實的作風、才會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才能創(chuàng)造出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更好地體現(xiàn)黨報的權威性,增強黨報的傳播力。記者林堃和見習記者劉慜睿要到龍文區(qū)碧湖生態(tài)園采訪征地工作小組,由于征地工作小組的很多工作都是在夜間挨家挨戶進行。采訪組白天跟著征地工作小組成員把房屋勘丈成果圖逐一核對裝訂,并部分分發(fā)到村民手里;夜間,跟著他們穿行在狹窄的村道,走村入戶進行采訪。在農戶家里,記者和農民一起喝茶、聊天,許多有關征地工作小組的情況從他們口中透露出來,采訪的內容顯得真實、可靠。結束一天的采訪回來,已經(jīng)是深夜,一篇《情現(xiàn)燈火闌珊時——龍文區(qū)碧湖生態(tài)園征地工作小組夜訪拆遷戶見聞》一氣呵成,一篇有感而發(fā)的“記者手記”《向忙碌在一線的身影致敬》讓人明顯感覺記者真情流露。記者曾慶賢和見習記者劉慜睿采寫的《弱水一瓢最溫情——東山縣“水戰(zhàn)役”現(xiàn)場見聞》,同樣來得異常艱辛。兩位記者從漳州驅車兩個多小時到達東山,馬上又跟著農村供水突擊隊的隊員們上山,現(xiàn)場查看工人挖溝、鋪管、接口、填土……東山縣水務局局長張美光說,東山這瓢水,翻山越嶺,歷盡艱難險阻來到東山人的桶里、碗里、嘴里、心里?!度跛黄白顪厍椤愤@篇文章的誕生,同樣記載了記者采訪途中付出的許多汗水和辛勞。

要“走進去”,就要比學趕超、爭創(chuàng)精品。采訪是新聞寫作的基礎。有了扎實深入的采訪,才讓出好作品、出精品成為可能。一次成功策劃的大型采訪活動,就應當是一次記者風采大展示,是一次文風作風大比武,是一次協(xié)同作戰(zhàn)大練兵,是一次輿論引導能力的大提升。只有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我們的報道才有源頭活水,才有真實性和質量的保證,才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在采訪活動中,采編人員以老帶新、互相促進;在寫作過程中,大家勇于克服題材相近、角度難選等困難,敢破敢立,大膽創(chuàng)新,反復錘煉,形成比學趕超的生動局面。和以往報道五大戰(zhàn)役的新聞不同,這次采寫的新聞作品都是有血有肉,現(xiàn)場氣息十分濃厚?!读胰蘸秃富ɡ锏摹翱罩邪爬佟薄?、《弱水一瓢最溫情》、《激情,成就駿馬奔騰般的建設速度》、《“移山,怕什么!”》……一篇篇文章,一個個標題都顯得充滿個性,充滿感染力。還有那些體現(xiàn)記者真情實感的“記者手記”《烈日下的“人文清涼”》、《責任是企業(yè)建設的第一道“工序”》、《抱著服務意識干事業(yè)》等,讓人真實感受到記者文風的改變。

  • 責任編輯:黃麗紅
  • 打印
  • 收藏
  • 【字號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