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莆鐵路是點與線的完美結合。除了隧道、橋梁、路基之外,沿途還有形態(tài)各異的車站,如同成串的珍珠一般熠熠生輝。在客運特等站南昌西站,機器轟鳴,焊花飛濺,哨聲起伏——來自中國中鐵建工集團的施工人員正在緊張地進行聯(lián)調(diào)聯(lián)試前的工程收尾工作。要知道,入口隱含“八一”文字形狀的南昌西站工程量十分浩大;還記得,日夜的操勞讓集團南昌西站項目部前任經(jīng)理患病調(diào)離;可預見,未來的南昌西站將成為南昌市的一張新“名片”。 “向莆鐵路變身一條鋼鐵長龍,功勞簿上還應該分別給擔負全線鋪架任務的中鐵一局、五局、十局集團的施工人員記上一筆。”向莆公司副總經(jīng)理兼江西指揮部指揮長劉金弟感慨地說。梁場里,堆放著片片箱梁;基地上,排列著條條長軌。為不耽誤架梁作業(yè)時間,施工人員就在夜里運梁;為保證節(jié)點工期,鋪軌工人創(chuàng)造了“向莆速度”。鋼軌在他們手中不斷延伸…… 向莆鐵路聯(lián)調(diào)聯(lián)試前的幾個月,無疑是中國通號工程局集團和中國中鐵電氣化局集團參建員工最緊張忙碌的時候——他們負責向莆鐵路全線的“四電”集成工程。 “我們負責的全線通信、信號工程,屬于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工作。”正在現(xiàn)場指導施工的中國通號天津分公司總經(jīng)理郭永泉對記者說。技術密集型自不待言:郭永泉帶領記者參觀了位于南昌西站的信號室,五顏六色的電纜、電線讓人眼花,成千上萬的接口都是靠人工操作,一根線、一個接口都不能出問題。至于為什么說是勞動密集型工作,郭永泉給出了解釋:“全線所有的通信、信號線路長度加起來有7000多公里,都是靠人拉肩扛一步步鋪出來的!”是啊,與他們有關的工程似乎都是那么不起眼:電纜在地下,設備在室內(nèi),信號無聲傳播……他們的工作不像霓虹燈那樣耀眼輝煌,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辛勞和付出。 負責向莆鐵路全線電力供電、牽引供電電氣化工程施工任務的中鐵電氣化局集團同樣遭遇了行路難、工作苦、臨近既有線施工等諸多難點:在山區(qū)機械車輛無法進入的地方,所需物資不得不采用最原始的人工肩挑手提的辦法運送;隧道打孔架設鋼桿難度很大,一根100多公斤重的鋼桿需要四五個人拉拽才能吊起;為了不耽誤施工,員工們背著干糧和水,吃住在隧道里,夜晚還時而與蛇同眠;員工找對象仍是施工單位普遍存在的“老大難”問題,愛做調(diào)研、喜歡鄧文迪的“滿燈男”陳亮亮最終還是從江蘇衛(wèi)視《非誠勿擾》節(jié)目中鎩羽而歸……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施工環(huán)境越艱險,越能激發(fā)向莆鐵路建設者無限的斗志。路基上、隧道內(nèi)、橋梁邊,處處都閃現(xiàn)著他們的背影;贛江岸、武夷山下、閩江旁,處處都留下了他們的腳印。他們以主人翁的胸懷和熱情來到閩贛大地,以工地為家,與山河做伴,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創(chuàng)造了一座座巍然屹立的豐碑,演繹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們,是這個時代的最強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