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乱码中文_日韩激情一级无码毛片_国产91资源午夜福利_玖玖资源站最新地址2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專題> 黨群> 紀念朱熹885周年知識競答 > 正文

武夷山下,兩岸專家齊釋“朱子學”

2015-09-06 09:37:11??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卓志沐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今年是朱熹誕辰885周年,“武夷書院講壇”在沉寂800多年后,在武夷山下重新開講,成為普及朱子文化、傳播儒學思想的重要平臺。

  繼4月2日首場講壇引起圍觀熱潮之后,5月15日第二場“武夷書院講壇”再次開講。此次做客“武夷書院講壇”的是臺灣知名學者、朱熹第26代裔孫朱高正博士和武夷文化研究院院長吳邦才,兩人分別從《朱子學在東亞文明圈與兩岸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義》、《武夷山與朱熹》的角度,為近2000名專家、老師、學生、干部、群眾闡釋“朱子學”。

  那么,“朱子學”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為何兩岸都如此推崇“朱子學”?

  兩岸文化交流的精神紐帶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朱子學’是被兩岸同胞共同認可的,也是兩岸文化交流的精神紐帶。”朱高正說。

  今年是朱熹編撰的《近思錄》成書840周年,時年生活著術在武夷山的朱熹46歲,該書在理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為確立儒家道統(tǒng),傳播理學思想起過重要作用,也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文化發(fā)展成熟的標志,后人稱“凡義理根源,圣學體用,皆在此編”,“蓋自孔曾思孟而后,僅見此書”。兩位專家都希望武夷山能借此策劃一次《近思錄》的研討會,由兩岸乃至東亞專家學者共同參加,再續(xù)共鳴之聲,增強武夷山在“朱子學”研究、復興、弘揚中的話語權。

  朱高正認為,在兩岸的文化交流中,特別是朱子文化的交流中,不要太苛求觀點一致,無論是臺灣的新儒學,還是大陸對朱子文化的復興,其根脈皆是“朱子學”。因此,研究、學習、傳承、弘揚“朱子學”是兩岸共同的追求,也是兩岸文化交流的紐帶。

  吳邦才還結合當前兩岸共同復興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背景,對閩北及武夷山如何打造朱子文化品牌提出了理論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很強的寶貴意見、建議。

  東亞文明圈共同的傳統(tǒng)文化

  朱高正認為,800年來,“朱子學”一直是東亞文明圈的主流思潮,鴉片戰(zhàn)爭后,亞洲四小龍興起的原因之一,就與儒家文化背景有關。在朱高正看來,中華民族是全世界家族稱謂最全、最完整的民族,有家譜、家書、祠堂等,可以用來尋根;同時,中華民族家庭觀念強,重視子女教育,勤勞、節(jié)儉,而這些正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

  十八大以來,中國提出弘揚傳統(tǒng)文化,而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是朱子文化,即“朱子學”??梢?,“朱子學”是東亞文明圈共同的傳統(tǒng)文化,在東亞文明圈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而“朱子學”隨著東亞圈的經濟發(fā)展、文化復興,將恢復其應有的地位。

  吳邦才在深入解讀武夷山人文環(huán)境對朱熹成長、成才、成就的影響后,系統(tǒng)梳理了朱熹在武夷山的思想、學術與教育成就,認為朱熹能成為文化巨人與武夷山的山山水水分不開,與武夷山的人文環(huán)境分不開。武夷山是朱熹立身之地、大成之鄉(xiāng)、載譽之山,因此武夷山要擔好打響朱子文化品牌的重任,用心、用勁、用功做足朱子文化的“化”文章,即深化、物化、活化、融化。

  在闡釋了“朱子學”在東亞文明圈與兩岸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義后,朱高正說,“朱子學”不是武夷山的、中國的、東亞的,而是全人類的。武夷山作為蘊育“朱子學”的原生地,有責任光大和弘揚好朱子文化。

  理學搖籃地,千古圣哲居。武夷山期待通過開設“武夷書院講壇”,重續(xù)武夷書院文化之風,打響書院品牌,聯通兩岸文化。 金文蓮

  相關鏈接>>>

  “武夷書院講壇”由清華大學國學院、廈門大學國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福建省社科聯、福建日報社共同主辦,每年將舉行6期,每期邀請兩位著名朱子文化專家學者作主題演講。

  人物名片>>>

  朱高正:臺灣知名學者、朱熹第26代裔孫,獲德國波恩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長期以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重建中國文化主體意識為己任,不僅出版了《近思錄通解》《四書精華階梯》等著作,而且身體力行開展朱子文化的普及與弘揚。

  吳邦才:曾主持籌備首屆朱子文化節(jié),致力于朱子文化和世界文化遺產研究工作,編寫出版了多部有關武夷山歷史文化的著作。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心情版
相關評論
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fā)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