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博問政”到“被問政”
2011年5月26日的《人民日報》在江西撫州爆炸案發(fā)生后,發(fā)表了題為《傾聽那些“沉沒的聲音”》的評論。文中提到,那些為網絡關注、被媒體聚焦的熱點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海面之下這些體量更大的冰塊,才是讓冰尖浮出水面的龐大基石,也才是決定社會心態(tài)的“潛意識”、“核心層”。在眾聲喧嘩中,盡可能打撈那些沉沒的聲音,是社會管理者的應盡之責。
在給不少官員講過課之后,雷強發(fā)現(xiàn),盡管開微博的官員和政府部門越來越多,但大多數(shù)人對微博并不重視?!拔⒉┦且粋€交流的平臺,如果你的圈子在上面,你自然會在上面。對很多官員來說,他們的圈子不在上面,自然也就沒有用微博的動力?!?/p>
個別官員折戟微博的案例,也使得大批官員對微博持觀望態(tài)度。
“官員上微博,要理解微博民意深層的特點和它的基本特征,”張志安指出,尤其在焦點事件發(fā)生后,網絡的民意都是偏負面的,而且非常情緒化,非常極端,具有非理性和抗爭性。“一些網民在微博上表達的不滿,有時并不是針對某個人或具體部門,而是針對整個社會的。這種情緒沒有排氣閥,微博就扮演了一個排氣閥的功能。如果理解這樣一種輿論特點,對政府部門和官員個人來講,才能比較淡定地去面對批評甚至辱罵。你要知道,哪怕你做得再好,網上都不會是一片叫好聲。”
雷強認為,引導官員開微博需要一個過程,“要教他們如何和網民互動、互動到什么程度,不要逼著他們盡快用微博。我比較樂觀地估計,再過兩三年,你不讓他上,他也會上,這是一個自然成長的過程。微博問政,最明智的做法是,關注網上的問題,然后把這些問題拿到網下解決。”
在給一些地方新聞發(fā)言人做培訓的時候,張志安屢次提到,“其實你嘴巴說得再好,也沒有屁股來得干凈,來得重要。做永遠比說重要”。
他同時說,“微博問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如何“被問政”,“不是所有政府部門都必須開微博,但如果開了,就要把它當成信息公開的載體。在發(fā)生災難和危機的時候,讓大家得到最權威的信息源。”
- 2011-06-19副市長發(fā)微博萬名粉絲圍觀 市民將其視為"問政平臺"
- 2011-06-15廣州政府啟動“網絡問政” 邀網民“灌水拍磚”
- 2011-06-14東莞團市委網絡問政拍磚獎現(xiàn)金送iPad
- 2011-06-14廣州市政府今起網絡問政十大話題 為期一個月
- 2011-06-14齊魯網大型網絡問政欄目《陽光政務》今日開播
- 2011-05-30中央國家機關工委領導前往蕪湖市調研網絡問政
- 2011-05-27關注民生網絡問政 烏魯木齊紅山網正式上線
- 2011-05-27合川網絡問政:每天搜集民意反饋各部門
- 2011-05-27江西搭建網絡問政平臺成效顯
- 2011-05-24對“網絡問政”需建立問責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