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臺灣學界呼吁建設古典學的聲音時有耳聞。有人提出,我們需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古典學”,其豪邁之氣自然贏得一陣喝彩之聲??墒乔衣?,國人對于西方古典學的深厚傳統(tǒng)究竟了解多少?是否有繞過這個傳統(tǒng)的捷徑,把我們引入所謂“中國特色”的勝境?竊以為古典學乃西學之一部分,系西方學問的精華所在,我們必須首先充分理清兩百多年來現代古典學誕生以后的各種脈絡,對其中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果形成整體性的把握。這應該是今后幾代中國學者以踏實的學風共同努力的首要任務,亦是本文小議古典學基本研究范式的微旨所寄。
古典學之“古典”
漢語學界近年開始流行的“古典學”一詞,當譯自英語的classics或classical studies,這里所包含的形容詞classic或classical則源自拉丁文里的classicus。相傳古羅馬的第六位國王塞爾維烏斯·圖里烏斯(Servius Tullius, 公元前578—前535年)按照財產多少把羅馬公民分成五個等級,其中最高最富有的等級被稱作classicus。后來的羅馬作家借用此詞來指稱“等級最高、最優(yōu)秀的希臘作家”。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用拉丁語寫作的學者沿用該詞來稱呼所有的古希臘羅馬作家。根據《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相關條目的考證,classic一詞于1613年首次在英語里出現,意思是“第一流的”。從17世紀到當代英語,classic或classical一詞出現了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泛指所有“第一流的、經典的、可作典范的”事物,而狹義上則指的是整個古希臘羅馬文化,這是漢語“古典學”所取之義。在這個含義之下,還有著古典學內部所使用的更特定的含義,特指兩個古典時期,即公元前480—前323年的古希臘與奧古斯都時期的古羅馬(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
從classic或classical一詞的語義演變來看,其含義經歷了從“典范性”向“描述性”的搖擺。在古羅馬,古典希臘是值得模仿的最高典范,文藝復興及以后,古典希臘(以及羅馬)又多次被重新作為典范發(fā)現。只是到了二戰(zhàn)前后,古典希臘和羅馬才逐步失去其典范性。在今日的西方,作為古典學對象的“古典”一詞更多地具有描述性,即特指古希臘羅馬文明,但并不強調其高于其他文明的典范性?,F代西方古典學在誕生以來的兩百多年里可以說經歷了兩個重要階段:從18世紀末到二戰(zhàn)的第一階段,以及從二戰(zhàn)到當今的第二階段。我們面對當代西方古典學研究領域形形色色的流派,需要意識到它們都是建立在一個共同的基礎之上,其基本的研究范式是由第一階段,即19世紀德國的古典學(Altertumswissenschaft)確立的。因此,如果不弄清該研究范式的核心內容與根本精神而一味追逐所謂后現代的古典學研究時尚,勢必令我們要在中國建設的古典學(而非“中國特色的古典學”)成為無根之浮萍。
- 2010-09-03增強 “三種意識” 帶頭創(chuàng)先爭優(yōu)
- 2010-09-03推動收入分配改革與自主創(chuàng)新
- 2010-09-03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65周年座談會側記
- 2010-09-03榮維木:抗日戰(zhàn)爭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 2010-09-03中國適合走什么樣的城鎮(zhèn)化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