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ertumswissenschaft的研究范式
就在從柏林大學的教席退休的那一年,維拉莫維茨發(fā)表了總結19世紀德國Altertumswissenschaft的名著《古典學術史》(Geschichte der Philologie)。該書的開篇對古典學的性質和任務作出了如下的定義:“古典學術的對象是古希臘羅馬文明的本質及其存在的每一個方面。該學科的任務是用學術的方法來復活那個已逝的世界。” 這個定義概況了德國的Altertumswissenschaft作為古典學研究范式所具備的最重要的特征。
首先,Altertumswissenschaft的基礎與核心是古典語文學(klassische philologie),它是通達“古希臘羅馬文明的本質”的最根本途徑。古典語文學的訓練包括古典語言,涉及語法、詞匯、方言、格律等方面,以及文獻學,包括???、考證、作品真贗、創(chuàng)作年代、作者身份等等。只有經過了這樣的基本訓練,古典學者才有能力從事經典文本的闡釋。
其次,經典文本的闡釋必須置于其所從屬的歷史與文化情境。這就要求古典學者對于文本產生于其中的歷史、文化與思想背景有全面的掌握,也就是維拉莫維茨所謂的“古希臘羅馬文明的……存在的每一個方面”。縱觀整個19世紀的德國古典學,非常強調在學者身上培養(yǎng)一種“百科全書精神”。德國大學的古典學專業(yè)都有開設“古典學百科大全”課程的傳統(tǒng),包括沃爾夫、里奇爾、尼采、伯克在內的古典學者都在各自任教的大學開設此類課程,傳授有關構成古代世界整體的方方面面的廣博知識。這種精神最完美的體現是堪稱19世紀德國Altertumswissenschaft的學術豐碑,即《保利古典學百科全書》(Paulys Realencyklop die der classischen Altertumswissenschaft)。為該書撰寫詞條的作者囊括了幾乎所有的19世紀后半葉、20世紀初的德國古典學者,經過一代又一代學者的努力終于在近一百年之后出齊(1893—1978),目前仍以皇皇85卷的巨大身影傲立于古典學術之林。
最后,要實現“用學術的方法來復活那個已逝的世界”,古典學里的人文精神與歷史精神必須相互制約,缺一不可。人文精神的典范作用必須建立在嚴格的歷史基礎之上,也就是說,古典精神的本質必須歷史地加以把握;而反過來,歷史精神的運用需幫助我們“復活那個已逝的世界”,而所謂“復活”,其最根本的目的還是某種“古典理想”在古典學者身上的復活,盡管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古典理想”的精神內涵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變化。
- 2010-09-03增強 “三種意識” 帶頭創(chuàng)先爭優(yōu)
- 2010-09-03推動收入分配改革與自主創(chuàng)新
- 2010-09-03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65周年座談會側記
- 2010-09-03榮維木:抗日戰(zhàn)爭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 2010-09-03中國適合走什么樣的城鎮(zhèn)化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