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像“素質教育”這種大家都愛嘮叨個沒完好像特別有發(fā)言權的話題,一旦認真考究起來,可以發(fā)現諸多熟視無睹、似是而非的觀念錯誤。按道理講,大城市里的孩子從小所受到的教育,所得到的物質和其他優(yōu)越條件,所接觸到的人或事物,都是偏遠農村甚至老少邊窮地區(qū)的孩子連想都想不到的,可放眼首都北京,真正出類拔萃的人當中,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與新的外來“移民”,到底哪個更占優(yōu)勢(憑特權上位的高干子弟另當別論)?再拿北大、清華錄取的各地學生比較,若做一樣的試卷,高考成績相差幾何?(早先全國統(tǒng)一高考的時候,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的學生特丟面子,因此我一直懷疑自行命題的做法本身就有緩解尷尬的用意在內。)
我們看到更多的例子卻是,不少出生于窮鄉(xiāng)僻壤的孩子,早期并沒有條件受到什么“素質教育”,可他們上了大學進了城,通過自身的努力,比那些從小生長在條件優(yōu)越的大城市的孩子,都要出色得多,顯示出更高的素質。這也意味著,所謂“素質教育”并非只是少小時候盲目地往四面八方放射光芒所能夠奏效的,而是伴隨終生的一個不斷學習鉆研和奮斗探索的過程,想一蹴而就、享受終生也不可能。
現在不少人把“素質教育”誤解為全面教育,這雖然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但實際上一個人的全面發(fā)展真是難上加難,因為精力有限,與其東一榔頭西一斧子,還不如集中精力發(fā)展一兩個長項,那樣更有利于日后工作自立于社會,否則豈不成了“萬金油”,什么都知道一些,可啥也不精,沒人愿意要。當然,也有一些人在一生當中會多次跳槽從事數種不同的行當,并且還游刃有余、樣樣出類拔萃,這樣的杰出人才,有自身天份方面的因素,也有早期教育當中錘煉而成的出眾的自學能力與鉆研精神(但遺傳、家庭與社會關系因素不可小視,同一班級與學校環(huán)境中的眾多同學,日后同樣出息的概率并不大),也許這才是素質教育的真諦之一,可很多人并未重視這一點,只是熱衷于什么“各方面才能和興趣、特長的和諧統(tǒng)一的發(fā)展”之類的空談。
有的人把“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根本對立起來,“自設靶子自射箭”一樣把“應試教育”定義為“單純?yōu)閼犊荚嚒幦「叻趾推孀非笊龑W率”。這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影響甚為廣泛,流毒匪淺,理應正本清源。按照他們的說法,就不需要衡量標準了,就不需要考試了,那么到底是不是素質教育,又由誰說了算呢?這么一個虛幻的抽象概念面前,該有多少人束手無策、不知所措呀!其實,素質教育效果如何,是否成功,也得輔之以各種必要的考試,否則難道要退回到文革時代取消考試、推薦上大學的老路上去,那么“白卷先生”張鐵生豈不成了“素質教育”的樣板?所以說,“應試教育”不但不是“素質教育”的反義詞,相反卻可能是相輔相成的兩個并行不悖、互不排斥的概念。
- 2009-11-05“素質教育”只是“應試教育”的面具
- 2009-11-05沒有升學率,素質教育意義何在
- 2009-11-02出臺素質教育新規(guī)能否有素質一些?
- 2009-04-22清華特招生就是素質教育的典范
- 2009-04-19不炒作高考成績就能導向素質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