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擋“國學奇才”的不是制度而是公信
8名復旦大學教授聯(lián)名請求學校破格錄取一個“天才”。但因高考成績6分之差,省招辦拒絕投檔。陜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的高三應屆生孫見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學的門,卻“搞不定”招辦的章。(8月25日《中國青年報》)
或許有人怪陜西省招辦過于死板,但是筆者以為,如果所有的錄取都是這般“鐵面無私”,這幕“悲劇”也不會出現(xiàn)。
當下,無論是自由錄取還是高考錄取,可謂丑聞連連。各地頻現(xiàn)的諸如“羅彩霞案”等事件,不但令人們原本以為相對公平的高考錄取蒙受信任危機,而且更使得高校自主招生、校長推薦制等自由錄取制度一出臺便深陷質疑漩渦。可以說,招錄制度的運作對大多數(shù)“凡人”都難以體現(xiàn)公平、公正,個別“奇才”即便再出類拔萃,同樣難逃要么被泯滅,要么破格后又遭質疑的命運。
正如該地招考辦擔憂的那樣,“如果這次為孫見坤開了這個口子,‘條子生’、‘關系戶’等腐敗問題就會接踵而至?!笨梢哉f,招考辦的顧慮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當下眾多“特例生”為什么最終成了“問題生”。
可見,扼殺“奇才”的,并非我們招錄制度的 “冥頑不靈”,恰恰是制度本身不夠“鐵面無私”,存在太多靈活性所致。倒不是說,招錄制度中不可存有靈活操作,但我們有理由相信,當自由錄取等招錄制度尚未構成 “方圓”,靈活難免成為一個有名無實的“幌子”,令“特例生”淪為曖昧的“特殊生”。
因此,與其為“奇才”的現(xiàn)實悲劇而感喟,不如反省我們的招錄制度對絕大多數(shù)“凡人”,是否踐行了“一視同仁”的公平準則。(來源:海峽導報)
相關新聞
- 2009-09-25沒專業(yè)也敢錄取開課,大學版的“賣拐”可謂登峰造極。
- 2009-08-31集中錄取制下綜合評價難作為
- 2009-08-31高校錄取理應以綜合素質為標準
- 2009-08-31高校錄取理應以綜合素質為標準
- 2009-08-31將綜合素質作為錄取參考是個笑話
- 2009-08-31將綜合素質作為錄取參考是個笑話
- 2009-08-11錄取通知書沾上了教育“牛皮癬”
更多>>視頻現(xiàn)場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