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復旦自主招生“千分考”剛結束五分鐘,試題已被掛于一家網(wǎng)站。這當然不符合考場行為規(guī)范,也侵犯了復旦的“知識產(chǎn)權”,但背后卻有一些耐人尋味的東西。
筆者發(fā)現(xiàn),2007、2008、2009、2010年的復旦“千分考”都能輕易上網(wǎng)獲得真題和詳解,想來2011年的考題不久后也不例外。不禁要問,考試結束五分鐘后上傳試題算“泄密”,數(shù)天后、數(shù)月后“密”就不是“密”了?
無論面對哪種考試,考生希望知道出題思路、閱讀范圍和應試技巧,是極其正常的,不值得大驚小怪。出題者的智慧正是把教育思路顯現(xiàn)在有限的試題上:通過這些題目,考生能獲得閱讀方向;巧妙的試題會引導其看淡應試技巧,重視思考分析能力。懂得這些的出題者一定希望相關試題流傳廣泛,而不愿一邊將其藏著掖著,一邊對外聲稱考綜合素質,針對性復習沒用。
非常遺憾的是,筆者泛覽歷年復旦“千分考”試題,發(fā)現(xiàn)從頭至尾統(tǒng)統(tǒng)是標準化考試典型題型——選擇題。如仔細看有些題目,“雷人”程度不亞于飽受爭議的公務員考試。比如2010年考試B卷第17題:用漢語拼音寫“復旦大學”正確的寫法是?A.Fu Dan Da Xue B.FuDan DaXue C.Fudandaxue D.FUDAN DA XUE。試問出題者這題究竟想考什么?考驗考生經(jīng)過復旦校門過目不忘的能力,或評判其不進復旦誓不休的耿耿忠心?
自主招生雖名曰“自主”,但高校人才選拔仍為天下之“公器”。各“自主”之大學每興一事業(yè),每舉一措施,雖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只要敢于將欲興之事業(yè),將舉之措施攤在光天化日下任公眾品評,那么眾聲喧嘩過后,總能淘洗出很多好方略。試題設計如此,招考每一環(huán)節(jié)也當如此。
遙想1932年陳寅恪在清華招收新生時,國文試卷出對子題曰“孫行者”,出作文題“夢游清華園”,均在當時報紙上引發(fā)連篇累牘的熱烈討論,贊賞、批評、詰難、借題發(fā)揮者皆有之,陳氏本人也做了精彩的答辯。文章匯集起來洋洋灑灑,足觀當時世態(tài)與人物。這也足可參照,我們通常認為還不錯的“自主”招生的試題該當如何,曾經(jīng)的一流大學和名教授又如何對待試題引起的風波。如可能的話,復旦應對“泄密”歡迎之,鼓勵之。若求其根本解決,則在主動公布全部考題。將希望寄托于“采取各種措施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fā)生”,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 2011-01-25不要期待北大自主招生“放衛(wèi)星”
- 2011-01-13自主招生:農村娃早就輸在起跑線
- 2010-12-15從保送生作弊能推論自主招生腐敗嗎
- 2010-08-27“國學奇才”無緣上復旦昭示自主招生改革任重道遠
- 2010-02-10高考自主招生考題不妨“刁鉆”
- 2010-02-01自主招生不考語文并無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