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zhèn)江六旬老人楊老先生晨練時發(fā)現(xiàn)一名醉酒男子蹲在公交站臺石階上,便勸說其早點回家,隨后又伸手相扶。不想男子誤以為楊老先生要偷自己東西,隨即與他人一起將老人暴打至重傷。目前楊老先生仍處于昏迷狀態(tài),生命垂危,行兇的三名男子已被刑拘。(9月4日《揚子晚報》)
我們似乎身處在一個“好人難當”的風險時代,從 “彭宇案”后,這種風險得以擴大。甚至有人說,社會道德由此滑坡30年。某某地“彭宇案”的新聞報道并不少見,近些時日就有天津“許云鶴案”,如皋市的“殷紅彬案”。推及此事件,也不過大同小異,老人處于好心對醉酒男子勸告和相扶,卻遭致懷疑暴打至重傷。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社會怎么了?人人自危,暴戾之氣呈蔓延之勢。這個社會會好嗎?
問題的癥結(jié)歸根結(jié)底在于在急劇轉(zhuǎn)型中社會心態(tài)失衡之勢,京大學教授夏學鑾指浮躁,喧囂,忽悠,炒作,炫富,裝窮,暴戾,冷漠當前八種不良的社會心態(tài)。這些不良心態(tài)作用于我們的行為及價值取向,對應于此類種種道德失范的社會現(xiàn)象。知恩不圖報,反而被訛詐,加劇了人際之間的冷漠。看到這則新聞的同時,筆者看到這樣一則報道:武漢市一位88歲的老人在菜場口摔倒后,圍觀者無人敢上前扶他一把。1小時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9月4日《成都晚報》)對于圍觀的群眾明明是舉手之勞,卻見死不救,究竟是誰之過?追其根本在于我們社會的道德成本及風險持續(xù)增加,公眾才產(chǎn)生非理性的焦慮,寧愿承受道德的譴責,也不愿“惹禍上身”。
好人本就稀缺,就如該事件中年過六旬的楊先生的善意之舉,被誤認為小偷,落個性命攸關的境地,這叫人情何以堪?當這類新聞以聚點形式呈現(xiàn)公主眼前時,起碼可以看出我們的社會本身正遭受著巨大的信任危機。人人對他人都充滿戒備防衛(wèi)的語境中,往往顛倒是非曲直,難以體現(xiàn)“好人有好報”的價值原則。
暴戾的社會心態(tài),意味著每個人籠罩在不安去的公共環(huán)境之下,生命財產(chǎn)隨時都會受到威脅。季某、吳某和馬某雖然是處于醉酒的狀態(tài),但不意味著不負法律上的刑事責任。我國《刑法》第18條第4款就規(guī)定:“醉酒的人犯罪,應負刑事責任。”三個年輕力壯的對一老人,在他倒地后繼續(xù)虐打。退一萬步說,就算是小偷,我們就把他打成生命垂危?這也不是一個公民社會應該出現(xiàn)場景,人畢竟是社會性動物,需要講究基本的人性情懷。
在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和充滿戾氣的病態(tài)社會中,我們首先喪失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如此之下,一個相互傷害的社會容易讓人們都患上了受害強迫癥。這樣,誰還能敢無所畏忌行善呢?所以,亟需改善和重塑我們的社會心態(tài),拾起被丟失的傳統(tǒng)美德和正確的價值觀,方能破解因“彭宇案”陷入的“羅生門”。
- 2011-08-31“彭宇”案不能總靠錄像證清白
- 2011-08-25天津版彭宇案:葫蘆案不能“葫蘆評”
- 2011-08-22翻版“彭宇案”能否經(jīng)得起公眾拷問
- 2011-01-14如何走出“彭宇案”的道德焦慮
- 2010-12-31不要把見義不為的責任全推給彭宇案
- 2010-12-17彭宇案后,我們只能漠視老人摔死?
- 2010-01-17埋怨彭宇案“讓道德倒退30年”有何用
- 2009-06-05“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南京彭宇案留下的陰影讓人心生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