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諾貝爾獎今天起陸續(xù)公布,首個公布的獎項是諾貝爾醫(yī)學獎。北京時間10月3日17時30分,來自瑞典卡羅琳醫(yī)學院的消息稱,因在免疫系統(tǒng)研究領域的貢獻,來自加拿大、美國和盧森堡的三名科學家獲得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至此,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已確定無緣今年的諾貝爾獎。(10月3日光明網(wǎng))
“因為發(fā)現(xiàn)青蒿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的數(shù)百萬人的生命。”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2011年度拉斯克獎臨床醫(yī)學獎,也是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y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這讓諾貝爾情節(jié)一向極重的國人興奮不已,覺得中國科學家距離諾貝爾獎已經只有咫尺之遙。
諾貝爾醫(yī)學獎公布的結果無疑讓人大失所望,不過,大家也無需對此過于耿耿于懷。畢竟如今的諾貝爾獎的權威性和公正性本身就已經受到質疑,就是今年的諾貝爾醫(yī)學獎還頒出了“烏龍”獎,諾獎得主拉爾夫·斯坦曼已于今年9月30日去世,這不僅震驚科學界,也令諾貝爾獎的嚴謹性打了折扣。
屠呦呦無緣諾貝爾,固然讓人遺憾,遺憾之余又讓人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這絕不是筆者幸災樂禍,更無詆毀、褻瀆之惡意,而是覺得也值得我們從另一個層面進行檢討。
輿論看好屠呦呦有望問鼎諾貝爾之際,便傳出另一種聲音:“屠呦呦既不是最先發(fā)現(xiàn)青蒿提取物抗瘧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離到抗瘧有效單體的人,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導下取得的,將功勞全歸給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边@與諾獎本身無關的爭議,暴露的恰恰是國人習慣于內爭內耗、缺少團隊精神的劣根性,真不敢設想,屠呦呦一旦捧得諾貝爾,會遭遇何等的壓力。那些不太陽光的聲音會不可避免地伴隨狂歡與贊譽而來。
還有一個頗為值得玩味的情節(jié),當屠呦呦,這位發(fā)現(xiàn)了治療抗瘧病藥物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出現(xiàn)在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名單上之時,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則提出的另一個話題更觸動了人們敏感的神經:屠呦呦還不是兩院院士!這不能不讓人再度陷于另一種假想的尷尬境地,假如獲獎了,讓院士們情何以堪?!國內科學界會不會掀起有沒有資格獲獎的強烈爭議?
因而,諾貝爾獎雖然沒有眷顧中國科學家,卻對中國兩院院士的評選機制提出了挑戰(zhàn)。倘若屠呦呦果真捧回諾獎,顯然不只有驕傲、自豪,更難免會讓人產生某種不堪,讓一直難以徹底打破的論資排輩格局無地自容。當然,饒毅院長的建議更有建設性,值得有關方面反思和考量,那就是希望中國重視一些在國內做出了杰出工作而未獲適當承認的科學家。
如此等等,顯然告訴我們,屠呦呦落選諾貝爾獎,國人不能只有遺憾和失落感,應當做出更深層面的思考和檢討,包括學術領域和學術之外,而不可能真正地“如釋重負”。
- 2011-10-04對屠呦呦落選諾貝爾獎的反思
- 2011-09-30屠呦呦獲獎爭議表明創(chuàng)造性思維被輕視
- 2011-09-28屠呦呦獲獎彰顯科學精神
- 2011-09-27還有多少“屠呦呦”被阻院士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