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院士王正敏遭學生王宇澄舉報學術抄襲、科研剽竊等。王宇澄稱王正敏至少57篇論文涉抄襲,還“克隆”國外“人工耳蝸”樣機冒充自主研發(fā)。央視記者調查發(fā)現,王正敏團隊以各種名義報項目,僅2012年就獲經費4000多萬。(據央視新聞調查) 中國學界曝出學術丑聞,不是新聞,但學生拿老師開刀,還是讓人唏噓不已。而且,抄襲丑聞的主角是中科院院士,丑聞的發(fā)酵效應就更為濃烈了。值得一提的是,兩院院士剛剛完成增選,去行政化的進程已經開始,輿論場對于兩院院士準入機制的更新充滿愿景。王院士此事被曝光造假,實在是給院士的稱號抹黑。 院士也被曝光抄襲,甚至克隆國外技術,冒充自主研發(fā),亂象的背后是當前中國學界的考核機制: 一是論文,不僅要有數量,而且還要看刊發(fā)載體的檔次。要求學者的學術論文質量并舉,本屬正常。但是這種要求一旦僵化教條,而且和職稱及學術經費掛鉤,甚至和行政級別聯系起來,學術論文就異化了,就成了一種功利化的工具。在此利益誘導下,粗制濫造、抄襲克隆也就難以避免。 二是學術成果的轉化。市場體制之下,學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本是一種正面的、充滿競爭色彩的激勵措施和評價標準。但是為了學術成果的轉化而轉化,為了對接市場而獲取現實的經濟利益,有些學者也就會投機取巧甚至鋌而走險。這些投機的學者們或者拿來主義,用別人的成果,稍微“山寨”一下,美其名曰“世界水平”而投入市場。 斯文掃地,銅臭縈繞下,最基本的學術道德和學養(yǎng)倫理,當然會蕩然無存。王院士的弟子揭丑老師,恐怕不單純是弟子正氣凜然那么簡單,現在的導師與學生,不再是教學相長學術相濟的關系,而更多是老板與打工者的利益關系。實驗要學生做,市場要學生跑,甚至論文,導師也掠美“第一作者”。弟子,與其說是學生,其實更像是學徒,如此師徒關系,一旦發(fā)生利益沖突,弟子們最經濟也最有效的武器就是戳破導師的學術丑行,讓其身敗名裂。 人說江湖險惡,被功利異化的學術界比江湖還江湖,簡直就是醬缸。浸淫其中的院士也好,學者也罷,都難脫亂戰(zhàn)的圍城。不惹凡塵的象牙塔,充滿道德情味的師生情,在這個惡質競爭的醬缸江湖里,完全成了功利場。這恰是中國學界的悲哀,也是中國學人的尷尬。 院士抄襲丑聞的曝出,也足以說明,只要學術體制的設計存在功利主導的瑕疵,如給予學者榮譽身份太多的利益外掛,學術就會走偏,學者就會迷失學術本性。體制性厚賞之下,誰能免得了俗?即使院士獨善其身,也會被所在的單位綁架,以消費院士的剩余價值。 |
相關閱讀:
- [ 01-03]院士“一條龍”造假乃監(jiān)管不為
- [ 01-03]“人工耳蝸”院士不僅涉學術問題
- [ 01-03]中科院院士遭舉報論文造假 稱其57篇論文涉抄襲
- [ 01-03]院士遭弟子舉報學術造假 稱舉報者曾提荒唐要求
- [ 01-02]中科院院士遭舉報:論文造假 科研“克隆”
- [ 01-02]中科院一院士被曝論文造假 抄襲國外獲千萬經費
- [ 12-23]院士都該多些 “施一公性格”
- [ 12-22]8旬院士申請退休被校方婉拒:你是學校的旗幟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