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復旦大學177名學生聯(lián)合簽名的《關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學死刑請求信》寄往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隨之一起的還有另外一份《聲明書》。建議給被告人林森浩一條生路,讓他洗心革面,并在將來照顧受害人黃洋的父母。177名學子表示,希望國家、社會、法院綜合考量,慎重量刑,能給林森浩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5月7日《法制晚報》) 對此,有人說“喪盡天良的不止罪犯一人,還有177人”。有人說“這樣的學生簡直是渣滓”。有人感嘆“悲哀,整個復旦的悲哀”。有人怒斥“給林森浩一個機會,誰來給黃洋一個機會”。還有人質疑“肯定是律師出的餿主意”。 簽名的同學認為黃洋已經去了,林森浩被判死刑也無法讓黃洋回來,而林活著可以贍養(yǎng)黃洋父母。曾經,有一位母親,就在法庭上為殺害自己獨子的兇手這樣求情,“我今天想跟法庭說,能夠輕判他就輕判他吧。都是父母養(yǎng)的,我的兒子已經死了,就是判他死刑,我兒子也活不了了?!?/p> 這種話從被害者母親嘴里說出,讓人震撼與感動。可從投毒者同窗的嘴里說出,卻顯得“站著說話不腰疼”。這些同學原本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他們?yōu)槭裁匆跋箵胶汀??何況多位律師及專家已經表示,請求信對二審量刑的影響可能性不大。 這117名學子的求情信,無論在法律層面有多大意義,至少在道德與情感層面,都是一種親情的擔當。無論怎樣罪大惡極的殺人兇手,也是一條生命,任何生命的即將離去,無論如何也不應該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喜事”。這117名學子想要為他們曾經的同學“做點什么”,我認為這種情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說辯護律師為殺人犯辯護,是一種職業(yè)一種工作。那么復旦學子為向同學投毒的兇手求情,也絕不是“多管閑事”,更不是“喪心病狂”。站在他們的立場,他們做了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情,我們不應該為此咒罵為此痛斥。情與法的沖突背后,不妨讓法律的歸法律,讓情感的歸情感——我們相信法律的公正,也不唾棄情感的價值。 □ 舒圣祥(湖南 媒體人) |
相關閱讀:
- [ 02-26]他們何以成為“局外人”
- [ 02-24]倫理底線是社會正常的生命線
- [ 02-20]宣判不是復旦投毒案的句號
- [ 02-20]林森浩的反省是對人文底線的呼吁
- [ 02-20]“復旦投毒案”只是極端個案
- [ 02-19]復旦投毒案,需要真正刮骨療傷
- [ 02-18]復旦投毒者一審被判死刑,該反思啥
- [ 02-18]大學宿舍飲水機投毒案為何又發(fā)?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