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晚,在鄭州一家戒網癮學校——搏強新觀念生活培訓學校里,數(shù)小時“加訓”之后,新鄉(xiāng)19歲女孩靈靈死亡,周口14歲女孩新新受輕傷。當?shù)鼐匠醪秸J定,學生死傷,與學校的所謂“訓練”,有相當?shù)囊蚬P系。6月16日上午,記者從當?shù)鼐搅私獾?,涉事的五名老師目前已經被當?shù)鼐叫淌戮辛簟?/p> 根據(jù)報道,致學生傷亡的所謂訓練項目是“前倒”和“后倒”,“后倒”就是幾名“教官”拉著學生的胳膊和腿將她高高抬起,背部朝下,猛地往地上摔,而場地最初是土地,后來是水泥地。 不計后果地將人重重摔到地上,這可能將人致傷、致殘,甚至致死??峙逻@幾位“教官”明知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卻沒有采取任何預防悲劇發(fā)生的措施,并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這在刑法上是間接故意,涉嫌故意傷害罪及故意殺人罪。 分析這次悲劇的法律關系本不復雜,值得我們反思的是,即使沒有發(fā)生如此嚴重的后果,類似學校的戒網癮培訓也早就構成了雙重違法,既對他人人身自由進行非法限制,更是對他人身體進行赤裸裸的迫害。如此培訓營實為與“人間地獄”無異的非法集中營。 可是,為什么這些集中營還能獲得合法注冊,堂而皇之存在,甚至繁衍發(fā)展成為“問題少年中原教育第一品牌”呢?這一方面在于教育監(jiān)管部門形同虛設,放任集中營大行違法之道,讓所謂“封閉培訓”真成了法律進不去、監(jiān)管也不進去的黑牢之所。而另一方面也在于,一些家長在平時并不注重孩子教育,對他們嬌慣溺愛。而當上網成為了他們不良習慣后,家長又開始把孩子當成“問題少年”,“病急亂投醫(yī)”,不惜重金,迷信于野蠻教育。 其實,人們之所以對某種事物“成癮”,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有個獎勵中樞,讓我們根據(jù)外部情況選擇自認為對己有利的行為,而這些中樞如被不當外部力量(如無節(jié)制上網)侵占、利用,就會讓獎勵中樞遍布有害的獎勵回路,當我們再度上網,就會產生虛幻的自我獎勵心理,最終成癮。以暴治癮,只是用懲罰將“獎勵”暫時壓制,只要懲罰一旦不在,尋找新不良“獎勵”的動機仍然將蠢蠢欲動。 我的表弟曾經也是個“網癮少年”,他的父親將其送到所謂培訓班,收效甚微。我得知他愛好漫畫,就鼓勵他苦練漫畫,并幫他投稿,當他看到自己的漫畫被各大媒體所采用,就開始不再迷戀網絡。隨后,我又發(fā)展了他對法律的興趣,現(xiàn)在他已經取得了法學成考本科學歷,正在全力復習考研。 也許我表弟的故事能夠為“問題少年”的家長有所啟發(fā)。要根治不良“獎勵”所帶來的網癮,就需要為他們尋求可替代的良性心理“獎勵”。為他們尋找一份感興趣的“事業(yè)”,幫他們從虛幻的網絡世界中走出來,引導他們通過努力尋找自我存在的真實價值。而迷信暴力治癮,采取野蠻教育,只能丟了孩子又丟錢。 蘇潤(北京職員) |
相關閱讀:
- [ 06-17]有哪些父母愿去“戒網癮學?!笔芙逃?/a>
- [ 10-24]治愈“網絡頑疾”:預防勝于治療
- [ 03-05]拿什么拯救網癮宅男?
- [ 05-29]“戒網癮專家”代言網游濫用社會信任
- [ 05-18]別再跟北大排查“網癮”較勁了
- [ 08-03]欲治網癮,先除暴力依賴癥
- [ 06-23]“網吧黑名單”制度能否解決網癮問題
- [ 06-02]網癮少年犯罪背后有何隱情?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