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過早成了名人就很難保持冷靜
來源:東南網(wǎng) 2012-07-05 編輯:黃水來
中南大學22歲的學生劉路,因為成功破解了國際數(shù)學難題——西塔潘猜想而一鳴驚人。此前不久,中南大學不僅發(fā)給他100萬元巨額獎金,而且破格聘任他為正教授級研究員。劉路因此創(chuàng)下一個中國之最——迄今為止我國最年輕的正教授級研究員。中南大學的這一舉措引起社會高度關注。連日來,各大媒體,爭相發(fā)表評論,令人目不暇接。 對中南大學的這一做法,有人擊掌,有人擔心。擊掌者認為,對特別優(yōu)秀的人才,就應當不拘一格聘而用之,為其提供寬松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成才條件;擔心者覺得,把這樣高級的學術職稱授予一個在校大學生,弄不好會導致拔苗助長。還有人質(zhì)疑:22歲的正教授級研究員,未免過于草率了。而一位數(shù)學家對中南大學的做法,則明確表態(tài):“有些荒唐”??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在我看來,作為一名本科生,劉路能在一夜之間破解國際數(shù)學難題,說明他在這方面有不凡的能力,無疑是難能可貴的。然而,一個人是否具備正教授級研究員的資格,除了要看他是否在某一方面有重要發(fā)現(xiàn)、重大突破之外,對其總體學術水平也應當有量化要求。否則,相關部門就沒有必要對人才選拔制定出具體標準。換句話說,破格選拔任用確有真才實學、出類拔萃的人才,也要把握好度,假如“一步登天”,可能“根基不牢”。由此想起了當年顧璘刻意“耽誤”張居正的軼事來。 耽誤的意思,是指因拖延和錯過時機而誤事。顧璘和張居正,都是明朝官員,只是二者并非同輩人,前者比后者年長49歲。顧璘“耽誤”張居正,不是“耽誤”別的東西,而是“耽誤”他一舉成名;不是“耽誤”一天兩天、一月倆月,而是“耽誤”了整整三年!而被顧璘“耽誤”的張居正,非但毫無怨言,反而心存感激;不僅沒有因此而斷送仕途,反倒成為國家棟梁——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