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男籃奧運慘敗不能全怪隊員
來源:新聞晨報 2012-08-14 編輯:黃水來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晨報:很顯然,中國籃球又到了反省的時候了。35歲的王治郅到了告別國家隊的年齡,32歲的劉煒、甚至報名年齡29歲的朱芳雨和王仕鵬也很可能是最后一次代表國家隊征戰(zhàn)奧運,這幾乎就是中國隊的半壁江山?,F(xiàn)在國家隊到了被迫換血的被動境地,我是否能夠理解為,在過去的這個奧運周期里,有些人的目光不夠長遠? 姚明:我覺得你應該跳出奧運周期這個概念。一個奧運周期只有4年,如果只瞄著奧運會,那我們的債會越欠越多。 現(xiàn)在國家隊所面臨的是兩方面的壓力。一是國家隊的成績,現(xiàn)在說的是奧運會,但每兩屆奧運會之間還有一屆世錦賽,這個周期就從4年變成了2年,而每兩屆世界大賽之間還有一個取得參賽資格的亞錦賽,這樣周期又從2年變成了每年都有比賽任務,一旦亞洲比賽沒能打到規(guī)定的名次,就意味著中國男籃將失去與世界兩年一次的交流機會。 二是我們現(xiàn)在聯(lián)賽中外援占據著大量的主導權,如果聯(lián)賽不能為國家隊鍛煉隊員和輸送苗子,那么國家隊就會面臨人才枯竭。反過來,如果一味保證國家隊的集訓和比賽,那么這批人長期處于訓練和比賽的疲勞中,無法得到充足的休息和學習的時間,又會折射到聯(lián)賽中。 如何去平衡發(fā)展,這是一個很有講究的課題。說實話,現(xiàn)在我們的聯(lián)賽處于一個不太健康的發(fā)展方式,球員得不到一個正常的成長環(huán)境和周期,造成這個阻礙的是外援對聯(lián)賽主導權的霸占。 對英國那場比賽,是王治郅在國家隊的最后一場球了,當時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名句。荊軻刺秦王雖然失敗了,但他留給我們的是千古傳唱的英雄故事。 大郅從1996年、甚至更早的時候就開始為中國隊效力了,他所代表的這些老將們?yōu)榱酥袊@球的發(fā)展拼盡了全力,希望后來者能夠前赴后繼。我們不僅僅需要更多的易建聯(lián),更需要全面提高聯(lián)賽水平,需要更多的人站出來為中國籃球的發(fā)展作出貢獻,為中國籃球贏得未來。 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單純瞄著奧運周期的話,那顯然只能追求短期內的成績,運動員的培養(yǎng)周期完全會被這個奧運周期給限制死。隨著每年國家隊都有任務和成績上的要求,年輕人的成長時間完全被消耗了。我們的青少年培訓體系必須跳出所謂的奧運周期、全運會周期,更遵循籃球運動本身的規(guī)律。 從某種程度上,我認為我們有必要做一個取舍了。中國籃球按照目前的這個方向前進,路只會越走越窄。我們現(xiàn)在和世界籃壇只有兩年一次的學習機會,還沒等消化和進步,就發(fā)現(xiàn)又被人甩開了更大一截的差距。 再看看別人,很多國家的年輕球員每年至少會有五六場甚至十幾場的高級別比賽,兩三年下來,這個反差會有多大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