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在勞碌中度過,但也努力追求
來源:東南網(wǎng) 2012-08-22 編輯:黃水來
秋天是砍樹的最好季節(jié),這時節(jié)雨水較少。山上到處都是樹,民工們瞄著又大又直的樹砍了,樹大多往下山“轟”的倒下,鏟去樹皮,讓它“拔水”,差不多半個月后,即可鋸成段木,撬下山去,集中在一起待運。阿彬就這樣在山中呆了兩年,砍伐橋木的任務完成了,他才回到了自己的生產(chǎn)隊。 不多久,政府號召“農(nóng)業(yè)學大寨”,那是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初形成的熱潮。大寨是山西省昔陽縣的一個小山村,窮山惡水,七溝八梁一面坡,自然環(huán)境惡劣,群眾生活十分艱苦。后來,進行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開辟層層梯田,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當時,縣里曾動員幾萬農(nóng)民墾荒建園、圍溪造田、改造低產(chǎn)田和農(nóng)地改水田等。家鄉(xiāng)的嵩口鎮(zhèn)在三峰村的三峰坂圍溪造田,用“人海戰(zhàn)術”,將滿是礫石的溪坂鏟平,填上黃泥土,造出一大片田地來。但由于是礫石沙灘地,無法蓄水,不多久又被拋棄荒蕪了。家鄉(xiāng)某大隊將880丘的山垅田,小丘拼大丘,挖高的填低的,整成了26丘規(guī)格田。好看是好看,但肥土被填了,田里大多是瘦黃土,莊稼長不好,產(chǎn)量一直上不去。 阿彬說,他被抽調(diào)到外地支援“學大寨”了。但是這次沒有上次的幸運,他得自帶糧食,自帶被褥和日常生活用品,還得自帶勞動工具。 不過不必住在深山茅草寮,多住山村的舊厝或破廟里。被抽調(diào)的民工,編成連和班,軍事化運作。每日清晨,薄霧還未散去,哨子響了,民工們匆匆吃了早飯,開始出工了,隊長扛著把紅旗,后面跟著一溜荷鋤帶土箕的民工,走向田間地頭。不遠處的廣播喇叭播送著紅歌曲,山垅里的田頭插滿了紅旗,呼啦啦地飄,氣氛熱烈。 干部們看著這壯觀的場面,臉上的笑容綻開了。阿彬的臉卻一直沒有一絲笑容,因為他肚腸在鬧革命,吃的竹筒飯早就被胃酸消耗光了,肚里古碌碌地響。他感到全身軟綿綿的沒了力氣,鋤頭有千斤之重,無法揚起掘下,額頭冒出大粒大粒的汗珠,眼前金星子亂飛,差一點昏厥過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