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學創(chuàng)作需要不斷深入生活、汲取營養(yǎng)
文學創(chuàng)作是艱苦的精神勞動,是作家對生活的勘探、開掘與發(fā)現(xiàn)。把社會生活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一個基本觀點。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上的講話對這個問題的精辟論述,至今仍然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實事求是地說,在創(chuàng)作與生活的關系上,我們有時解決得好,有時解決得不夠好;有些人解決得好,有些人解決得不夠好。解決得好,我們的創(chuàng)作就上得去,就能拿出好作品、大作品?,F(xiàn)在,我國文學作品數(shù)量應該說已經(jīng)很多了,但真正富有生活底蘊、能引起強烈共鳴的作品還不夠多。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生活的深入體驗不夠?,F(xiàn)代農業(yè)搞無土栽培、工廠化生產(chǎn),但文學創(chuàng)作如果也搞無土栽培、工廠化生產(chǎn)、閉門造車,就不會產(chǎn)生鮮活、富有生氣的作品。
我們生活在信息社會,資訊十分發(fā)達,不出門就能獲得豐富信息。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不要深入生活?回答應該是肯定的。通過各種媒體,固然可以非常方便地獲得很多素材,并且我們也要利用好現(xiàn)代傳播手段,但不能以此代替深入生活。只有深入生活、親身體驗,才能挖掘到深層次的東西。比如,去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媒體報道很多,人們從中可以了解很多信息,心靈也會受到很大感動,但這與現(xiàn)場體驗到的震撼程度是很不一樣的,許多到過抗震救災一線的作家都有這樣的感受。所以,深入生活應當是作家的必修課。深入生活,要提倡下得去、蹲得住,避免走馬觀花、淺嘗輒止。深入生活,不僅要熟悉生活,更要培養(yǎng)對那里的生活、那里的人的感情,如果不到生活中與人民群眾接觸交流,不在生機勃勃的實踐中經(jīng)風沐雨,對所要表現(xiàn)對象的真情實感就無法培養(yǎng)起來,創(chuàng)作激情就無從談起。深入生活,不僅要有生活的積累,而且要有經(jīng)濟、科技、金融等多方面知識的儲備,如果沒有豐厚的知識積累,就難以準確深刻地表現(xiàn)生活、反映生活。應當說,現(xiàn)在我們深入生活,條件更好了、內容更多了,但要求也更高了。
當然,有了生活之后,還要用心進行提煉、開掘和萃取,這就有一個如何觀察生活、理解生活的問題?,F(xiàn)在社會生活與過去相比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更復雜、更五光十色,理解把握的難度更大,這就需要我們的作家掌握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全面準確地認識中國國情,還應當站在時代的高度,要有廣闊、深邃的眼光。優(yōu)秀的作家往往既有生活的積淀,也善于進行生活的再造。許多優(yōu)秀作家的成功,既得益于長期深入生活,更得益于對生活積累的反復淘洗、篩選、發(fā)酵和提升。如果說生活是糧食,文學是美酒,那么創(chuàng)作就是對生活的釀造。沒有這個過程,生活還是原始素材,還不能變?yōu)楦腥救说奈膶W作品。對作家來說,需要有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和獨特感悟,需要有駕馭和把握生活的高超能力,需要有充滿理想的藝術表達。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既保持生活的鮮活又不拘泥于生活,使寫作成為生活的深加工,成為思想的再提煉,成為感情的熾熱燃燒。
- 2009-10-21文學大國和文學強國
- 2009-10-30文學的發(fā)展需要健康心態(tài)
- 2009-07-21文學不應丟失“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