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襲疑云,攪動“魯獎”一池春水
www.fjnet.cn?2012-07-10 08:50? 佘宗明?來源:華西都市報 我來說兩句
7月5日,《文學報》刊文稱,2010年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童年再現(xiàn)與兒童文學重構》涉嫌抄襲,33萬字中有23萬是作者譚旭東抄襲而來。譚對此否認,稱是串聯(lián)他人觀點,并指質(zhì)疑者誹謗。 在“文學式微”已成大路貨式批判的今天,輿論神經(jīng)極其敏感:但凡出現(xiàn)了文學領域的丑聞,公眾的抽象感慨、全稱化抨擊,會像雨點一般砸向文學湖面。而今,“抄襲”與“魯迅文學獎”的關鍵詞疊合,難免讓“魯獎”躺著也中槍。 在新聞重在有“看點”的語境中,可以想象,若非“魯獎”名頭,恐怕這起抄襲疑云,難以在海量的學術不端信息中,引起軒然波瀾。作者譚旭東有點“倒霉”:“涉嫌抄襲”,將他推向了尷尬境地;憑借微博的裂變式傳播,疑云發(fā)酵,引起更為廣泛的質(zhì)疑。 《文學報》刊登的批判文章里,痛批譚旭東此文“七拼八湊”,還標注抄襲細節(jié)。若這屬實,那該作品的“山寨成色”和“低原創(chuàng)性”不容否認。身處漩渦中的譚旭東,也不甘示弱:只是串聯(lián)觀點,基本標明出處,并無剽竊。他還搬出“護身符”:其作品是經(jīng)過評審專家們審讀的。 學術范疇的爭論,本很正常,化解爭持,當遵循學術自治、獨立評判的原則。在該案中,作品《童》究竟是“引用過度”,還是“抄襲”,應有明晰區(qū)分。若確實“70%內(nèi)容系援引”,那它學術創(chuàng)見的含金量會削弱不少。 在獨立裁定尚未出爐之前,指責譚是“文抄公”,有失公允。將對文壇現(xiàn)狀的消極想象,植入到某個個體身上,尤需審慎。譚本人曾說:“(文學)現(xiàn)在的現(xiàn)實是原創(chuàng)性話語缺席”,若搬石頭砸了自己腳,勢必讓自己蒙羞。 就眼下看,譚掉幾個“話語誤區(qū)”。他將質(zhì)疑說成詆毀,忽略了文藝批評的基本原則。“只問結果,不問動機”,既然批評者沒人身攻擊,擺事實、講論據(jù),那么將它看成“誹謗”,無疑是對言論邊界和文化寬容精神的誤讀。 再者,“專家審核通過”,并非檢驗作品有無抄襲的準繩。專家再權威,終非真理化身。譚的“這是對魯獎評委專家們的侮辱”,帽子扣得太大。更何況,譚的頭銜“浮夸”,確有其事。其作品中的自我介紹,被疑造假后,他坦承“自己虛榮”。作偽前科,難免讓人浮想。 抄襲疑云,攪動著“魯獎”的一池春水,也讓文學罩上更深的陰霾。解開疑竇,需要學術場域的獨立裁量、公允評判,而非偏倚的道德話語先行。不由分說地“上綱線”,抑或以“炒作論”掩埋真相探尋,或能增添聒噪,卻無益于學術生態(tài)的凈化。 |
- 責任編輯: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24]茅盾文學獎能否“與民同樂”
- [ 08-23]如何破解茅盾文學獎的“矛盾”
- [ 08-22]從茅盾文學獎看文學的國家認可
- [ 03-08]捍衛(wèi)“最大個兒文學獎”的公信力
- [ 10-22]魯迅能不能得魯迅文學獎?
- [ 10-22]魯迅文學獎要感謝“羊羔體”
- [ 10-21]官員寫詩獲魯迅文學獎惹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