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西昌索瑪花愛心學校被拆,西昌市回應稱,相關部門近期查明四川省索瑪慈善基金會在開辦索瑪花愛心小學(兒童村)過程中,涉嫌違法買賣、占用國有(飛播)林地,違法建設,非法辦學,建設場地因施工造成地質災害隱患。30日,四川涼山州西昌市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回應西昌市索瑪花愛心學校被拆事件,涼山州教育局稱社會力量辦學和支教必須依法依規(guī)。(8月31日京華時報) “最悲傷”作文一經(jīng)媒體曝光,立刻引發(fā)了網(wǎng)友關注。隨著央視《新聞1+1》欄目的跟進、報道,有關這起事件的來龍去脈得到了進一步澄清,事件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然后,“一波未停、一波又起”,就在該起事件趨于平淡和沉寂時,“學校即將被拆”再次引發(fā)了媒體和網(wǎng)友的關注,一場網(wǎng)上“口水戰(zhàn)”正在悄然興起。 翻閱網(wǎng)友的跟貼、留言,大家的觀點、立場不一。有的網(wǎng)友口誅筆伐,認為“大涼山地理位置艱苦,土地貧瘠,群眾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慈善機構興資辦學理應給予鼓勵和支持”“學校始建于2011年,先后進行了長達4年的改擴建、維修,媒體未曝光前,學校相安無事;而媒體曝光后,‘未批先建、違法建筑’……違建行為何以發(fā)生?相關監(jiān)管又去哪了?”持這部分觀點的網(wǎng)友群情激昂,將矛盾指向了政府不作為、慢作為,認為政府理應為這一事件負責。 而也有少部分網(wǎng)友發(fā)出了理性、客觀之聲?!翱v觀事件始末,從網(wǎng)上貼出最悲傷作文的‘幕后者’,再到某慈善公益組織的出現(xiàn),總感覺有提前策劃、故意而為之?是出于真心,幫助大涼山,還是故意制造熱點、引發(fā)關注,擴大其知名度和影響力,在事件最終未水落石出之前,作為網(wǎng)友,不應該興風作浪,推波助瀾”“政府對于違章建筑的認定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和標準,違章建筑有悖社會公平正義、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無論是基于學生的安全考慮,還是民本民生發(fā)展的需要,及時拆除違章建筑才是對學生、社會的最好回應”。 角度不同,觀點不一,聲音各異……足以看出網(wǎng)友對該起事件的重視和關注?!盎ヂ?lián)網(wǎng)+”時代,如何回應網(wǎng)友關切、打消網(wǎng)友疑慮,考驗著各級執(zhí)政者的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水平。面對質疑聲,四川大涼山又該拿如何平息“質疑”? 筆者認為,在涉及轄區(qū)穩(wěn)定、民本民生方面的問題,當?shù)攸h委、政府的態(tài)度不能有絲毫含糊,對于影響社會公平正義、涉及學生安全的違章建筑處理中,就應該旗幟鮮明,該拆除的堅決拆除到位。另一方面,對于該事件中的竟未之問,當?shù)攸h委、政府還要進一步核實、查明,比如:將作文進行修改并公布于網(wǎng)上的目的;網(wǎng)友的愛心捐款流向、用途以及該公益機構的運行、管理……唯有將這些情況全部查明并公布于眾,才能真正打消人們心中的不解和疑慮;此外,學校拆除后,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又該如何安排?學校、教舍選址、建設如何規(guī)劃?貧困學生又該如何救助?公平正義的陽光該如何普照?等等。當?shù)攸h委、政府必須給予一個時間表,給大家一個說法和交代。 在這場輿論紛爭的媒體事件中,愛心在涌動、力量在集結,彰顯了中國網(wǎng)友的責任與擔當。而作為一級黨委、政府,以“冷靜、沉著、客觀、公正、負責”的態(tài)度回應網(wǎng)友的關切,及時、全面公布事件進展,用良性互動共同文明、有序的網(wǎng)絡文明,才是事件全面落實、解決之道。 |
曾因“最悲傷作文”引來關注的四川涼山州索瑪花愛心小學,近日被當?shù)卣嚓P部門認定為違法建筑,學校怎么處理一時成為熱議話題。反思這一問題的形成,法律法規(guī)未被遵守是不爭的事實。要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顯然也應該回到法治軌道上來。 從媒體當前較為豐富的報道來看,索瑪花愛心小學的相關手續(xù)一直都不完備。這所愛心學校由相關基金會2012年從當?shù)卮迕袷种凶庀峦恋睾蠼ǔ?,至今已?年。如果學校從當初就按照法律規(guī)定去辦理相關手續(xù),依法運作,想必就不會有現(xiàn)在的違建問題。 根據(jù)法治精神,當有法了之后就要“有法必依”。無論是學校的設立,還是在土地上搞建筑工程,國家都是有相關法律規(guī)定,沒有拿到相關手續(xù)、獲得相關資質就動工,就是違法。無論什么機構或個人,誰都不具有超越法律的權利,誰都不可以無視法律的存在。 法律的威信還在于法律的實施要得到有效的監(jiān)督。在這起事件中,當?shù)叵嚓P部門對這所學校在其建成將近3年后申請擴建時才發(fā)現(xiàn)屬違建,這就很難稱得上是有效的執(zhí)法監(jiān)督?;蛟S,也正是這種執(zhí)法監(jiān)督的不及時、不到位,才助長了違建并要繼續(xù)擴建下去的底氣。這也正是我國不少地方違建紛起,形成了事實上的“破窗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 愛心是寶貴的,但愛心不可以充當違法的資本。執(zhí)法監(jiān)督的不及時、不到位,更不應當成為違建合法的借口。雙方都回到法治的軌道上來,違建應該如何處理,執(zhí)法不及時、不到位應該如何問責,都要按照相關法律規(guī)定,并結合實際情況來妥善處置,這是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題中之意。唯有如此,愛心才會讓人感受到更持久的溫暖。 新華社記者 潘強 李思遠 |
“爸爸四年前死了……媽媽病了,去鎮(zhèn)上,去西昌,錢沒了,病也沒好。我去給媽媽做飯,飯做好,我去叫媽媽,媽媽已經(jīng)死了?!边@兩天,四川大涼山小姑娘木苦依伍木寫的一篇作文,在網(wǎng)絡熱傳。爸媽離世后,木苦依伍木與兩個弟弟相依為命。目前,兩個弟弟已被當?shù)匾患掖壬苹饡拥轿鞑膼坌男W讀書。 短短300余字,字字帶血,句句含淚,悲傷滲透紙面,讓無數(shù)人動容,被媒體稱為“世界上最悲傷的作文”。我們相信感動是真誠和真實的,包括看到這篇作文的當?shù)毓賳T,估計很多人都會為之感動,并且想著能夠做些什么。只是,自發(fā)式感動猶如流水,常常來得快去得也快。我們還想問一聲,“最悲傷作文”能夠感動我們多久?又能惠及多少人? 這樣的擔心,并非矯情。這幾天,河北被拐“最美鄉(xiāng)村教師”郜艷敏的故事,也讓無數(shù)人動容。但這其實是一篇舊聞,幾年前郜艷敏的故事,就讓一大群人感動得稀里嘩啦??墒歉袆觼砣ゴ掖?郜艷敏的命運并未隨之改變。感動并無水分,只是感動有流水式特征——在高潮到來的時候,常常表現(xiàn)出不顧一切的特點;當高潮退去后,也常常表現(xiàn)出一種迅即的空心。 1000次感動都比不上一次制度化救濟。相對于自發(fā)式感動,制度化救濟更有管根本和管長遠作用。如何才能發(fā)揮制度化救濟的作用,讓“最悲傷作文”成為永遠的過去時?這就是扶貧的問題了。 這些年來,我們在扶貧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很多貧困人群實現(xiàn)了脫貧致富。但也要看到,我國扶貧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形勢逼人,形勢不等人”。我們更應該從傳統(tǒng)的粗放扶貧,走向精準扶貧,針對不同貧困區(qū)域環(huán)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 精準扶貧涉及對扶貧對象的精準定位。如果不是這篇作文,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可能根本不會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這樣極端貧困、需要救助的人。拍下這篇作文并發(fā)到網(wǎng)上的,是涼山一家慈善基金會負責人。靜而思之,“最悲傷作文”的發(fā)現(xiàn),十分具有偶然性,如果不是老師布置了作文,如果不是貼到墻上展覽,如果不是這位負責人去看望支教老師,如果沒有發(fā)到網(wǎng)上,可能連現(xiàn)在的感動都不會有。這也是我們最關心的,到底有沒有一個可靠的渠道,讓人們知道真實的情況,知道到底有哪些人最需要幫助? 精準扶貧還涉及對扶貧效果的精準評價。這些年來,我們在扶貧上的投入并不少,有的可能是扶貧方式的問題,比如重輸血輕造血,有的可能是扶貧資金沒有用到刀刃上的問題。媒體曾經(jīng)報道過小康縣爭戴“貧困帽”的現(xiàn)象。有人講,資源用在并不貧困的縣身上,是對貧困群體的不公平。其實,資源到了貧困縣,又有誰能保證真正用到了貧困群體的身上?這些年來,關于扶貧資金被截留被挪用的報道,我們見得還少嗎?這就需要精準評價扶貧效果,確保和倒逼資金到人、措施得力、扶貧有效。 “最悲傷作文”需要精準扶貧撫慰。這篇“最悲傷作文”,讓人想到了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女孩”。因為一張照片,改變了蘇明娟,也改變了許多失學兒童的命運。孩子們有免于悲傷的自由,我們也希望這篇“最悲傷作文”,能夠成為精準扶貧的推力,能夠改變這位小女孩以及更多孩子的命運。 |
作文及作者苦依五木 “爸爸四年前死了……媽媽病了,去鎮(zhèn)上,去西昌,錢沒了,病也沒好。我去給媽媽做飯,飯做好,我去叫媽媽,媽媽已經(jīng)死了?!边@兩天,一篇四川大涼山小姑娘苦依五木寫的作文傳遍網(wǎng)絡。這篇字字泣淚的作文,讓無數(shù)人為之動容,也被網(wǎng)民稱作是“世界上最悲傷的作文”。 千次感動都比不上一次制度化救濟 毛建國 短短300余字,字字帶血,句句含淚,悲傷滲透紙面,讓無數(shù)人動容,被媒體稱為“世界上最悲傷的作文”。我們相信感動是真誠和真實的,包括看到這篇作文的當?shù)毓賳T,估計很多人都會為之感動,并且想著能夠做些什么。只是,自發(fā)式感動猶如流水,常常來得快去得也快。我們還想問一聲,“最悲傷作文”能夠感動我們多久?又能惠及多少人? 這樣的擔心,并非矯情。這幾天,河北被拐“最美鄉(xiāng)村教師”郜艷敏的故事,也讓無數(shù)人動容。但這其實是一篇舊聞,幾年前郜艷敏的故事,就讓一大群人感動得稀里嘩啦。可是感動來去匆匆,郜艷敏的命運并未隨之改變。感動并無水分,只是感動有流水式特征——在高潮到來的時候,常常表現(xiàn)出不顧一切的特點;當高潮退去后,也常常表現(xiàn)出一種迅即的空心。 1000次感動都比不上一次制度化救濟。相對于自發(fā)式感動,制度化救濟更有管根本和管長遠作用。如何才能發(fā)揮制度化救濟的作用,讓“最悲傷作文”成為永遠的過去時?這就是扶貧的問題了。 這些年來,我們在扶貧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很多貧困人群實現(xiàn)了脫貧致富。但也要看到,我國扶貧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形勢逼人,形勢不等人”。我們更應該從傳統(tǒng)的粗放扶貧,走向精準扶貧,針對不同貧困區(qū)域環(huán)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 精準扶貧涉及對扶貧對象的精準定位。如果不是這篇作文,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可能根本不會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這樣極端貧困、需要救助的人。拍下這篇作文并發(fā)到網(wǎng)上的,是涼山一家慈善基金會負責人。靜而思之,“最悲傷作文”的發(fā)現(xiàn),十分具有偶然性,如果不是老師布置了作文,如果不是貼到墻上展覽,如果不是這位負責人去看望支教老師,如果沒有發(fā)到網(wǎng)上,可能連現(xiàn)在的感動都不會有。這也是我們最關心的,到底有沒有一個可靠的渠道,讓人們知道真實的情況,知道到底有哪些人最需要幫助? 精準扶貧還涉及對扶貧效果的精準評價。這些年來,我們在扶貧上的投入并不少,有的可能是扶貧方式的問題,比如重輸血輕造血,有的可能是扶貧資金沒有用到刀刃上的問題。媒體曾經(jīng)報道過小康縣爭戴“貧困帽”的現(xiàn)象。有人講,資源用在并不貧困的縣身上,是對貧困群體的不公平。其實,資源到了貧困縣,又有誰能保證真正用到了貧困群體的身上?這些年來,關于扶貧資金被截留被挪用的報道,我們見得還少嗎?這就需要精準評價扶貧效果,確保和倒逼資金到人、措施得力、扶貧有效。 “最悲傷作文”需要精準扶貧撫慰。這篇“最悲傷作文”,讓人想到了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女孩”。因為一張照片,改變了蘇明娟,也改變了許多失學兒童的命運。孩子們有免于悲傷的自由,我們也希望這篇“最悲傷作文”,能夠成為精準扶貧的推力,能夠改變這位小女孩以及更多孩子的命運。(新華每日電訊) 更多: 用什么驅散“最悲傷作文”的悲傷 先失怙,又喪母,還是個孩子就已無父可怙、無母可恃,這何其殘酷?苦依五木,孤苦無依,一個名字竟宿命般地成了一個幼女的殘酷讖語!我們對其遭際抱以同情,但也應意識到,這不僅僅是個體之殤:聯(lián)想到事發(fā)地是中國最貧困地區(qū)之一的大涼山,再聯(lián)想起以往發(fā)生在當?shù)卦S多類似的悲劇個案,或可發(fā)現(xiàn),其悲慘命運背后,是大涼山地區(qū)的普遍貧窮。 雖然數(shù)據(jù)顯示,2014年涼山州農民人均全年純收入已達到8264元,但搜索“大涼山區(qū)”相關內容,與之聯(lián)系最多的字眼仍是“貧窮”:“一年最多只吃3次肉”“人畜混居一室”……去年還有媒體報道,深圳電子廠涉嫌非法使用的數(shù)十名大涼山區(qū)童工,在被送回老家時卻并不樂意,原因是“在這有米飯和肉吃”。 可見,大涼山地區(qū)的貧窮問題并未消泯。也正因貧窮,當?shù)夭派钕菸矩湺九c艾滋陰影,才催生了大量孤苦無依的留守兒童,及由此衍生的販賣兒童亂象。 應看到,自上世紀80年代涼山州各縣陸續(xù)被列為貧困縣開始,各級政府對涼山州的扶貧政策就一直未曾停止。屈指算來,涼山扶貧已有27年歷史,2001年它還被列為四川省重點扶貧地區(qū)。其間,各類專項扶貧資金等不斷,也有不少政策傾斜。這些措施,緩解了當?shù)刎毨顩r。但從“最悲傷作文”及涼山隨處可見的貧困現(xiàn)象看,大涼山扶貧之路還很漫長。 而就在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扶貧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形勢逼人,形勢不等人”。新形勢下的扶貧,加大扶貧投入自不必說,更重要的是,要著眼于對貧困人口的查漏補缺、精確“制導”,在此基礎上,根據(jù)貧困家庭的具體情況進行精準扶貧。 所謂精準扶貧,就是要擺脫以往舊式扶貧的弊端。事實上,大涼山扶貧多年,其山區(qū)貧窮局面卻依舊不改,也被認為跟之前粗糙的扶貧模式有關:大水漫灌式扶貧下,扶貧未必能跟個體之需形成對接,相反被認為“肥了西昌,瘦了山區(qū)”。在此背景下,只有改變這種扶貧策略,實現(xiàn)“精準滴灌”、因需施援,才能幫助到最需要的人。 在此過程中,某些地方政府或許會因扶貧款不再撥到地方財政,而是直接到家庭、個人,缺乏扶貧主動作為的動力。而這樣的做法,可能也會讓一些基層部門、官員失去了截留國家扶貧款項的機會。扶貧模式的改變,所面臨的執(zhí)行困難,或許超出想象。但不管怎樣,未來扶貧的最終目的,就是讓每一個貧困的家庭、個人,都能得到公平發(fā)展的機會。 “最悲傷作文”沒有告訴我們更多的具體的東西,但從這篇幾百字的文章中,卻可窺見難言的辛酸??嘁牢迥镜慕?jīng)歷或許是個案,但就我們視野所及,在四川大涼山地區(qū),這或許又并非個案。我們經(jīng)常講,法治要讓每一個個案感受到公平正義的陽光,同樣,扶貧的最終目標也應該是,驅散每一個孩子心頭的悲傷。(新京報) 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沒有持久的感動 曹林 飯做好了,媽媽死了——四川涼山四年級彝族女孩木苦依五木的作文《淚》在網(wǎng)上傳播后,被網(wǎng)友稱為是“世界上最悲傷的小學作文”。一日間,網(wǎng)絡被感動和眼淚所淹沒,微信被感動和眼淚所刷屏;一日間,各網(wǎng)絡平臺接到的網(wǎng)友捐款即超過92萬。 但是,事情很快就發(fā)生了逆轉。央視報道稱:《淚》這篇文章并非木苦依五木寫的原文——中共涼山彝族自治州委宣傳部發(fā)來《關于涼山小女孩寫“世界上最悲傷作文”情況的調查報告》,報告提到了網(wǎng)上作文產(chǎn)生的經(jīng)過是:學生木苦依五木寫了篇作文,然后支教老師任中昌看到后自己改寫成了作文《淚》,然后叫木苦依五木照著他的手稿進行了原文抄寫。 雖然支教老師稱并沒有對文章的字詞語句進行過任何修改,只是修改了行文格式和錯別字;雖然很多人也認為“文章經(jīng)過老師整理”并不影響真實性,但從這條新聞的跟帖中,已經(jīng)能夠感受到昨天那些感動得淚流滿面的人們,情感發(fā)生了微妙變化。如果說刷屏的感動非常純粹,今天已經(jīng)有了一些障礙和尷尬。 說實話,我的內心仍停留于對大涼山貧窮所帶來的震撼中,憐憫、同情和感動沒有減弱,也沒有質疑《淚》的真實性。我關注的倒是,互聯(lián)網(wǎng)上“感動”這種情感的生產(chǎn)和消逝周期。我發(fā)現(xiàn),互聯(lián)網(wǎng)是一個很容易生產(chǎn)感動的地方,有一種機制生產(chǎn)和推動著“感動”這種共情的形成,人們的感動很容易像潮水一樣地來,一張照片,一個故事,簡單的一句話,一個引導,只要擊中網(wǎng)絡的某個痛點和淚點,就會在病毒式傳播中迅速生產(chǎn)一波全民的感動。但來得快,去得也快,感動也會像潮水一樣迅速地回落。互聯(lián)網(wǎng)同時又有一種迅速消滅感動的機制,把推向高潮的感動迅速壓下去,以一種反向和逆轉的情緒替代感動?;ヂ?lián)網(wǎng)的人氣與活力,很多時候就是靠這種“生產(chǎn)”和“消滅”所維持。 同樣一件事,有人在感動,但無法回避的是,有人會如芒在背如坐針氈。就拿《淚》這篇作文所引發(fā)的情感來說,遠在千里之外與這件事不相關的網(wǎng)友,當然會被觸動和感動。但對于當?shù)赜嘘P部門來說,可能會覺得外界的感動對他們是一種壓力,因為人們越是感動,就越會尋找問題的根源,也就越會把問題歸咎于政府部門的救助不力和善款落實不到位。所以,當?shù)匦麄鞑块T給媒體所發(fā)的《關于涼山小女孩寫“世界上最悲傷作文”情況的調查報告》,強調“文章經(jīng)過改寫”,并特別強調:從去年開始,政府把木苦依五木家的5個孤兒都納入了孤兒專項基金保護中,對每個孤兒每個月都會發(fā)放678元的補助,加起來共有3390元,都由他們的奶奶來代領。 稀釋感動的另一種力量來向網(wǎng)絡自身。網(wǎng)絡就是這樣,當一群人說一個東西“很好”的時候,必然會有另外一群人去質疑,會帶著反轉心態(tài)去消解“很好”,去尋找“瑕疵”。網(wǎng)絡的特點是聲音多元,又特別容易“一邊倒”,一會兒被這邊的信息支配,一會兒又被相反的情緒支配。感動就是在這種機制下被生產(chǎn)和被顛覆的,沉浸于強烈感動中的人們,很容易就被一個也許“缺乏根據(jù)的質疑”所影響,從而從感動走向一種受騙的憤怒。不靠譜兒的新聞經(jīng)常被反轉,昨是今非,人們在這種不斷的反轉中已經(jīng)失去了等待事實的耐心。 媒體總在求“新”,眼球壓力下,互聯(lián)網(wǎng)的“求新”沖動更強烈——這種“求新”壓力也在縮短著互聯(lián)網(wǎng)上感動的生命周期,當“感動”主宰網(wǎng)絡的時候,必然會有一種“求新”力量去反轉感動,在消解和顛覆中生產(chǎn)新的話題。沒有沖突就吸引不了眼球,在生產(chǎn)和顛覆感動的傳播過程中,網(wǎng)絡獲得的是沖突和反轉帶來的巨大新聞效應。 分析互聯(lián)網(wǎng)上感動的生命周期,是想讓我們提升判斷力,避免在這種生產(chǎn)和顛覆感動的網(wǎng)絡機制中被操縱,別讓自己輕易被感動又輕易被憤怒。(中國青年報) “最悲傷作文”,見證貧困之殤 鄧海建 短句子,短段落,流水賬般的生活,記錄了一個孩子最悲慘的人生遭逢。 從“四年前爸爸死了”到“媽媽已經(jīng)死了”—— 沒有呼天搶地的痛哭,沒有羽化成仙的幻象,唯有一種冷冽的絕望,眉目清澈地從文字間望著這個世界。“最疼我”的爸爸,讓“我哭了”的媽媽,在孩子筆下平靜而“死”,絲毫沒有一絲為親者諱的體面,也絲毫沒有一絲恐懼或懦弱的情緒表達,這是一種怎樣的矛盾沖突:最深愛的親人,卻最冷冷地看著他(她)“死”去?清澈的死亡敘事,標題卻是“淚”。所謂大悲無聲,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在傳統(tǒng)勵志邏輯里,別人的悲傷,也許總能熬成一鍋“雞湯”,用以傷春悲秋,喟嘆凡塵。不過,“最悲傷作文”里的一些細節(jié),恐怕還是需要跳脫出文字的框架,從社會與制度層面加以考量:一則,“媽媽病了,去鎮(zhèn)上,去西昌。錢沒了,病也沒好?!焙⒆記]有抱怨醫(yī)療質量,更沒有在緊張的醫(yī)患關系上撒鹽。但,對于一個貧困家庭來說,貧病交加的絕望,恐怕亦需要從基本保障制度中尋求一絲溫暖。“爸爸”是怎么死的并不清楚,“媽媽”是病死的。對于死亡,是孩子選擇性遺忘了制度的關懷、抑或在家庭的生老病死中本就是悲傷的“私人故事”而已?二則,孩子勸病倒的母親,“媽媽,你一定會好起來的,我支持你。把我做的飯吃了,睡睡覺,就好了?!鄙×耍斎灰运幰メt(yī)院,何況,“媽媽”也曾去過“鎮(zhèn)上”與“西昌”,可是,為什么她還是勸慰母親吃了自己的飯就好了呢? 一切對貧困的贊美,不啻犯罪。就像《今日說法》的案例,不該成為“感動中國”的摹本;逆境中順流成河的悲傷,自然也沒有什么值得去“辯證分析”??嚯y就是苦難,它并不一定指向成功與榮光。截至2014年,根據(jù)農村扶貧標準(人均年收入2300元人民幣,2010年不變價),中國仍然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而按照世界銀行每天生活費低于2美元的標準計算,2011 年中國仍有約 2.5 億貧困人口。貧困、極度貧困人口,不僅在大涼山,更不只一個苦依五木。 “最悲傷作文”,見證的不僅是一個孩子悲傷的命運,它見證的,還有這個社會的貧困之殤、階層之殤、救濟之殤。(光明網(wǎng)) 對涼山的幫扶不能流于表面 姚遙 對涼山地區(qū)的幫助,更需要能長期扎根于農村社區(qū)的公益機構,不僅能更及時地發(fā)現(xiàn)貧困兒童的困境和需求,還能在校方配合下幫助貧困兒童的學習與生活。 12歲的涼山少女苦依五木寫出“最悲傷作文”,令人潸然淚下。對于更多的愛心公益人士而言,這個消息更讓人心生悲涼,大涼山是耳熟能詳?shù)牡貐^(qū),往往也是公益捐贈的首選地。就在諸多公益組織和慈善組織投入最多的地方,極端悲慘的事件還是無可避免地發(fā)生著,讓人心酸,也激發(fā)反思。 雖然民間慈善的覆蓋力量有限,但是如果將已經(jīng)進入當?shù)氐拇壬平M織和個人所捐贈的物資與金錢加在一起,也是不小的一筆數(shù)目。但是,慈善領域也往往存在愛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現(xiàn)象。一些善于和外界溝通的地區(qū),以及最為赤貧的地區(qū),往往會資源過于集中,而大多捐贈者都希望搶占典型地區(qū)。從工作上來講,這樣的典型地區(qū)對宣傳當然有很大的幫助,那些赤貧的山區(qū),臟兮兮的面孔,能激發(fā)更多的捐贈和參與。 但是,我曾經(jīng)在某個典型貧困地區(qū)看到,一些小孩家中放著幾套重復的書包。而最新發(fā)現(xiàn)的這一個涼山少女,目前還沒有看到曾經(jīng)得到過幫助的痕跡。 涼山地區(qū)的總人口大約473萬,農村貧困人口約為71萬,按百分之二十計算貧困兒童數(shù)量,再減去政府的扶貧補貼,以及對于孤兒的補貼,真正需要社會幫助到的缺口就進一步縮小了。如果全社會對于涼山地區(qū)的扶助能夠更有效地分布下去,即便無法成功地扭轉困境,但也能極大地減少極端貧困的慘狀。 而覆蓋不均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是捐贈效率和工作方法的問題。目前對于涼山地區(qū)的捐贈,一是外來的捐贈者多,二是單純助學以及捐贈物資的比例高。 前者帶來的問題是,無法保證長期有效地落地執(zhí)行,只能是集中地做幾次大活動。后者因為缺乏相關社區(qū)的支持,助學款和物資并不能有效地保證用于學生,同時單純扶貧無力于改變社會結構。因為缺乏監(jiān)督,甚至發(fā)生過捐贈的物資被家長變賣換酒喝的現(xiàn)象。對涼山地區(qū)的幫助,更需要能長期扎根于農村社區(qū)的公益機構,不僅能更及時地發(fā)現(xiàn)貧困兒童的困境和需求,還能在校方配合下幫助貧困兒童的學習與生活。 試想,若苦依五木的生活中,如果能有駐扎的公益機構,或者可以挽救她父母突發(fā)急病的狀況,也無需讓這一份苦難埋在她的心里如此久,方才通過作文被外界所知。 涼山地區(qū)的改變,并非不可能,但需要一大批有著晏陽初和傳教士精神的公益人,扎根在那里,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改變衛(wèi)生環(huán)境、改變生活習慣、提高教育,最終帶來發(fā)展和進步。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的公益不停留在表面,需要真正地深入這一片貧瘠的土地。(新京報) 千千萬萬涼山孤兒的命運一樣值得關心 王石川 苦難的經(jīng)歷,殘酷的真實,面對“柳彝”的不幸,哪怕鐵石心腸的人恐怕也難背過臉、閉上眼。筆者注意到,無數(shù)網(wǎng)友打探“柳彝”,并提議捐助或收養(yǎng)“柳彝”。這種善心,基于人類的純粹情感,也基于對弱者的慈悲情懷。值得欣慰的是,據(jù)了解,“柳彝”目前已被妥善安置,她的兩個弟弟和另外一個孤兒也被派人照顧。 這是一個讓人稍微可以平息悲傷的結局。但是,在涼山州,像“柳彝”一樣不幸的孩子還有很多,千千萬萬涼山孤兒的命運同樣值得關心。 涼山很貧窮,卻不盡為人知。2007年,該州有150多萬人口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貧窮有歷史原因和地理原因,比如地處大山,很多村落與世隔絕,教育和經(jīng)濟不發(fā)達;再比如新中國成立時,涼山不少彝族部落直接從奴隸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當?shù)厝说拿\有了改觀,但先天條件太差,積貧積弱。 更不能回避的是,涼山一些地區(qū)被毒品和艾滋病裹挾多年。據(jù)報道,涼山與位于東南亞毒品產(chǎn)地金三角邊界的云南省毗鄰,此地漸成境外毒品經(jīng)云南入四川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這片土地的不幸與劫難,也倒逼執(zhí)法部門必須對此加碼打擊。 涼山自1995年發(fā)現(xiàn)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后,便逐漸成為我國艾滋病疫情最為嚴重的地區(qū)之一。據(jù)報道,全州90%以上的鄉(xiāng)鎮(zhèn)均有病例報告。而四川省衛(wèi)生廳的數(shù)字則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涼山州累計報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25608例,占全省的50%。吸毒與艾滋難解難分,艾滋患者的死亡,留下了無數(shù)孤兒和孤寡老人,已演變?yōu)椴蝗莺鲆暤纳鐣栴}。有人就推測,“柳彝”的父母可能死于艾滋病。 多年來,從中央到四川都在傾力控制毒品和艾滋病在涼山的蔓延。其中最重要的,是讓扶貧與遏制艾滋齊頭并進。比如,從2010年起,國務院扶貧辦就會同有關部門,啟動實施涼山扶貧開發(fā)與艾滋病綜合防治試點。前不久,《涼山州艾滋病防治辦法》發(fā)布,提出要適應該州艾滋病疫情形勢變化,更新防治策略,強化艾滋病依法防治、科學防治。也許,唯有徹底遏制住毒品和艾滋病的猖獗,當?shù)夭艜僖恍┕聝?,“柳彝”們才能享受到完整而不是殘缺的親情,他們的人生才更能改善而不是滑向谷底。 世上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悲傷,不幸的人、不幸的遭遇,常常讓我們熱淚盈眶。感同身受,伸出援手,孤苦的人才會少些淚水。法律發(fā)力,制度落地,才能從根本上讓每個群體都擺脫苦難的束縛,自在地生長。(京華時報) 本文原題:世上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悲傷 涼山為啥會那么窮 唐黎明 涼山是我的家鄉(xiāng),當看到彝族小女孩的作文時,我還是忍不住淚流滿面,想起了遙遠的家鄉(xiāng)。那些家徒四壁的貧窮,患病的痛苦無助,大山深處的閉塞……我感同身受。 苦依五木的遭遇,在涼山州,僅僅是冰山一角。 涼山州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州,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200多萬彝族同胞。涼山州地處川滇黔交界處,交通不便,地勢險惡,高山、深谷阻礙了涼山與外界的交往,大涼山得以保存原始的文化和原生態(tài)的景觀,成為了一個“獨立王國”。當云南、貴州的彝族步入封建社會時,涼山州還是奴隸社會,保留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和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被川西南橫斷山系阻隔的涼山地區(qū),高山峻嶺,河谷縱橫,交通極為不便,交通設施的建設成本極為高昂。上世紀90年代,從州府西昌到省會成都,要坐十多個小時的綠皮火車,2012年,西昌到成都的高速公路才開通。交通的改善,也僅僅限于以州府西昌為中心的交通網(wǎng)絡,縣城與縣城之間,縣城與下轄各鄉(xiāng)鎮(zhèn)之間的交通狀況,仍然不容樂觀。那些居住于大山深處的人們,求醫(yī)、上學、社會交往和物質交換,都只能依靠步行和泥濘崎嶇的山路。要命的是,涼山州位于三大地震活動帶上,地震、滑坡、泥石流,會讓本就脆弱的交通和經(jīng)濟雪上加霜。 與單中心的交通網(wǎng)絡相類似,涼山州的經(jīng)濟發(fā)展,也呈單核發(fā)展模式。最好的政策、資金和資源,都投向了西昌,西昌市也如愿以償?shù)卦?014年,坐上了四川省縣域經(jīng)濟的第二把交椅,僅次于比鄰成都的雙流縣。舉全州之力建設起來的西昌,人口越聚越多,房價也越來越高,貧富差距在增大,與其他縣的差距也越來越大。2014年西昌的GDP是418億元,是第二名會理縣的兩倍,是排名最末的美姑縣的23倍。 實際上,涼山州轄1市16縣,就有13個國家級貧困縣。區(qū)域發(fā)展之不平衡,可想而知。那個寫作文的小女孩苦依五木,就來自于貧窮的美姑縣。 當?shù)匕l(fā)展理念,會讓貧困地區(qū)失去本該有的后發(fā)優(yōu)勢,只會越來越窮。位于安寧河谷的西昌市,有月城之稱,四季如春的氣候、陽光空氣、邛海的水、瀘山的樹……是這個城市寶貴的資源,也是發(fā)展旅游業(yè)的基石。然而,在2010年左右,當?shù)毓賳T不顧民眾的反對,引入污染嚴重的重工業(yè),這個號稱“一座春天棲息的城市”,也深受霧霾的困擾。貧困地區(qū)當然有發(fā)展的權利,但是選擇有利于體現(xiàn)政績的短視的發(fā)展模式,還是長遠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卻體現(xiàn)了執(zhí)政者的良知和智慧。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惡劣的交通條件、單核的發(fā)展模式、短視的執(zhí)政理念,會讓貧困地區(qū)和發(fā)達地區(qū)的差距越拉越大。而貧困山區(qū)的孩子們,不能承受之重,在同齡人享受天倫之樂時,他們卻要肩負生活的重擔。重壓之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沒有辦法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能崛起的畢竟是少數(shù)精英,另一些要么繼續(xù)承受貧窮之困,要么滑向另一個深淵,逐漸累積成社會問題。實際上,這樣的情境不只發(fā)生在涼山。(新京報) |
四川涼山四年級彝族女孩木苦依五木的作文《淚》在網(wǎng)上傳播后,被網(wǎng)友稱作“世界上最悲傷的小學作文”。一日間,各網(wǎng)絡平臺接到的網(wǎng)友捐款即超過92萬。昨日,作文的最早發(fā)布者、四川省索瑪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黃紅斌表示,發(fā)出這篇作文的本意并不是想募捐,“孩子缺的不是錢,而是關愛?!币嘤芯W(wǎng)友質疑作文“是槍手所為”。(8月6日《新聞晨報》) “爸爸四年前死了……媽媽病了,去鎮(zhèn)上,去西昌,錢沒了,病也沒好。我去給媽媽做飯,飯做好,我去叫媽媽,媽媽已經(jīng)死了?!睕錾揭妥迮⒛究嘁牢迥镜淖魑摹稖I》,全文僅三百多字,但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悲傷,卻讓人唏噓不已。文章被傳到網(wǎng)上后,引起眾多網(wǎng)友共鳴,進而被稱作“最悲傷作文”。 人都是感性動物,“最悲傷作文”之所以能引發(fā)共鳴,關鍵在于彝族女孩木苦依五木通過文章講述了自己的悲慘身世,父母均去世,家境貧寒,生活陷入困境,在網(wǎng)絡發(fā)達的今天,作文經(jīng)網(wǎng)友轉載后“一夜成名”也在情理之中。人們通過“最悲傷作文”了解到木苦依五木的生活狀況,隨之發(fā)動愛心捐款,短短一天時間,捐款超過92萬,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社會上仍然有不少愛心人士,主動對貧困家庭伸出援手。同時,也引起人們對扶貧方式的關注,四川涼山作為貧困地區(qū),當?shù)囟鄠€縣均為國家級貧困縣,多年來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扶持,但據(jù)媒體報道,涼山貧困縣的小學生普遍缺鞋,很多孩子光著腳上學,被稱作“沒有鞋的大涼山”,當?shù)氐呢毨顩r可想而知,如何使當?shù)卣嬲撠?,如何讓像木苦依五木一樣的孩子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已成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如今,“最悲傷作文”被網(wǎng)友質疑為槍手所寫,理由是作文用詞工整,不像小學四年級學生所寫。據(jù)支教老師任中昌回應,文章的內容都是木苦依五木所寫,他僅僅按照作文的要求,對作文進行了重新整理,并沒有對文章的字詞語句進行任何修改。我們都知道,四川涼山系彝族自治州,當?shù)氐暮⒆佣家砸驼Z為母語,漢語對他們來說是“外語”,尤其小學生對于作文的行文格式很難把握,木苦依五木也不例外。老師在沒有改變學生內容的情況下,只是修改了行文格式和錯別字,讓木苦依五木照抄寫了一遍。木苦依五木的作文情真意切,反映的家庭境況也屬實,這樣的作文最多只能說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作者依然是木苦依五木,被質疑“槍手代寫”顯然有些過了。 木苦依五木的父母已經(jīng)去世,家中5兄妹都成了孤兒,這樣的家境需要得到全社會的關愛。對作文的無端質疑,很有可能對木苦依五木造成二次傷害,如果說身世的不幸不可避免,而網(wǎng)友質疑帶來的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卻很有可能成為“最深傷害”,影響終生。 正如作文的最早發(fā)布者、四川省索瑪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黃紅斌所說,“孩子缺的不是錢,而是關愛。” “最悲傷作文”呼喚的正是人間大愛,通過作文讓更多人關注落后地區(qū)的貧困狀況,向更多的木苦依五木一樣的家庭伸出關愛之手,這才是“最悲傷作文”最大的意義之所在。 |
女子被村民救命后嫁給他,隱居深山18年,這樣的新聞總是讓人看著溫暖。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城往北80公里的米倉山南麓,18年前,中專畢業(yè)的景祥俊在一個叫泥地坪的林場工作,一次巡山時被毒蜂所蜇,附近一村民背著她找到診所相救,從此結下姻緣。(《法制晚報》8月5日) 18年風霜雨雪,林花謝了春紅,小女子不離不棄,一起相攜相伴,這樣的新聞總是媒體追逐的對象。近年來,諸如“80后富豪夫妻隱居深山”“百萬富豪隱居深山養(yǎng)雞放羊”“男子隱居終南山,棄百萬年薪”之類,時常躍入眼簾。與霧霾、有毒食品、喧囂相對應,山里的潔凈純粹成了令人心向往之的世外桃源,“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很多人無法說走就走,便在別人的隱居里尋找自己的寄托。 但深山里并沒有那么多的浪漫與閑情,“飯做好,去叫媽媽,媽媽已經(jīng)死了……”同樣是在四川,涼山四年級彝族女孩木苦依五木的作文《淚》在網(wǎng)上傳播后,被網(wǎng)友稱為是“世界上最悲傷的小學作文”。在課堂習作《淚》中,木苦依伍木描述了父母雙亡的悲傷過往。有人質疑這篇作文是槍手代筆。我倒覺得,《淚》是誰催出來的并不重要,因為木苦依五木的母親在2013年去世,她從此成為孤兒,只得與爺爺奶奶以及兩個弟弟相依為命,稍年長的哥哥與姐姐則在外打工。這個基本事實是存在的。政府對每個孩子每月發(fā)放678元救助金,“他們缺乏的是關愛而不是金錢”。 這篇作文的本意是希冀呼喚來自外界的關心,我想,這并沒有錯。隱居生活能吸引眼球,這樣的艱苦為何就不能去引人關注?也是在前不久,一個被拐女成為最美女教師的舊事引發(fā)各方口水,揭出的同樣是這樣的事實:在深山,還有著令人憂心的貧困與落后。郜艷敏接受采訪,不過是希望外界能關心當?shù)氐慕逃聵I(yè),作為一名教師,此心此情完全可以理解,卻不幸將自身置于風口浪尖,她成了揭丑的人,被指影響了當?shù)匦蜗?,她不得不俯身求饒,希望媒體還她清凈。 山里的世界外人永遠不懂,山里有小溪青草的意境,也有它封閉的小社會環(huán)境,有它的運行規(guī)則。所以,令人悲傷的不僅僅是木苦依五木的身世與《淚》,不僅僅是郜艷敏的命運與處境,還有造成這種困境的自然條件,以及當?shù)叵鄬β浜蟮纳a(chǎn)條件與人們的思想認識水平。即便你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又能怎樣,因為你代替不了郜艷敏們的生活與選擇,她們有她們的現(xiàn)實邏輯。 我自己也是山里人,從小哼著“山里的孩子心愛山”這首歌長大,母親也是早早就貧病交加英年早逝,小時候還沒覺得有多苦,因為有著上大學的夢想,來到外面的世界后,再回去看看那山上沒多少樹石頭多的地方,才知道那一粥一飯是多么的來之不易,也深知不管漂了多遠多久,回村里得按村里的規(guī)矩辦事,你無力去擺脫那些條條框框。 誰寫出最悲傷的作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文道出的內容,以及《淚》背后的艱苦生態(tài)。木苦依五木是不幸的,她又是幸運的,在父母去世后及時得到政府以及社會的關愛。我國是個多山國家,在深山里,可以說,還有很多木苦依五木這樣的孩子,以及郜艷敏這樣負重前行的婦女,這就是隱藏在深山老林里的現(xiàn)實。這是隱居的雞犬之聲所不能掩蓋的貧困落后,也是風花雪月所不能涂抹的艱苦奮斗,它無情地暴露出山里的困頓,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去加以改變,改變當?shù)氐慕?jīng)濟條件,改變當?shù)氐娜宋娘L貌。 |
飯做好了,媽媽死了——四川涼山四年級彝族女孩木苦依五木的作文《淚》在網(wǎng)上傳播后,被網(wǎng)友稱為是“世界上最悲傷的小學作文”。一日間,網(wǎng)絡被感動和眼淚所淹沒,微信被感動和眼淚所刷屏;一日間,各網(wǎng)絡平臺接到的網(wǎng)友捐款即超過92萬。 但是,事情很快就發(fā)生了逆轉。央視報道稱:《淚》 這篇文章并非木苦依五木寫的原文——中共涼山彝族自治州委宣傳部發(fā)來《關于涼山小女孩寫“世界上最悲傷作文”情況的調查報告》,報告提到了網(wǎng)上作文產(chǎn)生的經(jīng)過是:學生木苦依五木寫了篇作文,然后支教老師任中昌看到后自己改寫成了作文《淚》,然后叫木苦依五木照著他的手稿進行了原文抄寫。 雖然支教老師稱并沒有對文章的字詞語句進行過任何修改,只是修改了行文格式和錯別字;雖然很多人也認為“文章經(jīng)過老師整理”并不影響真實性,但從這條新聞的跟帖中,已經(jīng)能夠感受到昨天那些感動得淚流滿面的人們,情感發(fā)生了微妙變化。如果說刷屏的感動非常純粹,今天已經(jīng)有了一些障礙和尷尬。 說實話,我的內心仍停留于對大涼山貧窮所帶來的震撼中,憐憫、同情和感動沒有減弱,也沒有質疑《淚》的真實性。我關注的倒是,互聯(lián)網(wǎng)上“感動”這種情感的生產(chǎn)和消逝周期。我發(fā)現(xiàn),互聯(lián)網(wǎng)是一個很容易生產(chǎn)感動的地方,有一種機制生產(chǎn)和推動著“感動”這種共情的形成,人們的感動很容易像潮水一樣地來,一張照片,一個故事,簡單的一句話,一個引導,只要擊中網(wǎng)絡的某個痛點和淚點,就會在病毒式傳播中迅速生產(chǎn)一波全民的感動。但來得快,去得也快,感動也會像潮水一樣迅速地回落?;ヂ?lián)網(wǎng)同時又有一種迅速消滅感動的機制,把推向高潮的感動迅速壓下去,以一種反向和逆轉的情緒替代感動?;ヂ?lián)網(wǎng)的人氣與活力,很多時候就是靠這種“生產(chǎn)”和“消滅”所維持。 同樣一件事,有人在感動,但無法回避的是,有人會如芒在背如坐針氈。就拿《淚》這篇作文所引發(fā)的情感來說,遠在千里之外與這件事不相關的網(wǎng)友,當然會被觸動和感動。但對于當?shù)赜嘘P部門來說,可能會覺得外界的感動對他們是一種壓力,因為人們越是感動,就越會尋找問題的根源,也就越會把問題歸咎于政府部門的救助不力和善款落實不到位。所以,當?shù)匦麄鞑块T給媒體所發(fā)的《關于涼山小女孩寫“世界上最悲傷作文”情況的調查報告》,強調“文章經(jīng)過改寫”,并特別強調:從去年開始,政府把木苦依五木家的5個孤兒都納入了孤兒專項基金保護中,對每個孤兒每個月都會發(fā)放678元的補助,加起來共有3390元,都由他們的奶奶來代領。 稀釋感動的另一種力量來向網(wǎng)絡自身。網(wǎng)絡就是這樣,當一群人說一個東西“很好”的時候,必然會有另外一群人去質疑,會帶著反轉心態(tài)去消解“很好”,去尋找“瑕疵”。網(wǎng)絡的特點是聲音多元,又特別容易“一邊倒”,一會兒被這邊的信息支配,一會兒又被相反的情緒支配。感動就是在這種機制下被生產(chǎn)和被顛覆的,沉浸于強烈感動中的人們,很容易就被一個也許“缺乏根據(jù)的質疑”所影響,從而從感動走向一種受騙的憤怒。不靠譜兒的新聞經(jīng)常被反轉,昨是今非,人們在這種不斷的反轉中已經(jīng)失去了等待事實的耐心。 媒體總在求“新”,眼球壓力下,互聯(lián)網(wǎng)的“求新”沖動更強烈——這種“求新”壓力也在縮短著互聯(lián)網(wǎng)上感動的生命周期,當“感動”主宰網(wǎng)絡的時候,必然會有一種“求新”力量去反轉感動,在消解和顛覆中生產(chǎn)新的話題。沒有沖突就吸引不了眼球,在生產(chǎn)和顛覆感動的傳播過程中,網(wǎng)絡獲得的是沖突和反轉帶來的巨大新聞效應。 分析互聯(lián)網(wǎng)上感動的生命周期,是想讓我們提升判斷力,避免在這種生產(chǎn)和顛覆感動的網(wǎng)絡機制中被操縱,別讓自己輕易被感動又輕易被憤怒。 |
這幾天,四川涼山四年級彝族女孩木苦依五木的作文《淚》,在網(wǎng)上引起了廣泛傳播,被網(wǎng)友稱為是“世界上最悲傷的小學作文”。一日間,各網(wǎng)絡平臺接到的網(wǎng)友捐款即超過92萬。最新報道稱,這篇文章并非木苦依五木寫的原文,支教老師承認由其整理過。 雖然僅憑現(xiàn)有的事實,很難斷定這篇作文就是“槍手所為”。即便如支教老師所說,自己并沒有對文章的字詞語句進行過任何修改,只是修改了行文格式和錯別字,讓孩子知道作文的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然后讓孩子照樣抄寫了一遍,也不能否認美化的事實。 在此之前,就有很多人認為自發(fā)式的感動具有流水性的特點,從而擔心對“最悲傷作文”的感動,對大別山孩子的關注,不會持續(xù)多久。想不到一語成讖,這一“美化細節(jié)”的公開,已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觀感,沖淡了人們的感情,甚至讓一些人后悔感動來得早了一點。因為“美化細節(jié)”而影響感動的持續(xù),這是多么的遺憾。 再正當?shù)哪康亩急仨氁哉數(shù)姆绞綄崿F(xiàn),不造假不欺騙是不可僭越的底線。支教老師這一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有關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為了消費同情、吸引關注,甚至知假造假,更是不可以原諒。但我們還是認為,孩子是無辜的,感動是沒有錯的。即便有錯,也是成年人的問題。我們不能因為這一細節(jié),而忽視了對大別山貧困孩子的關注。 有人講,一事當前,先問真假,再斷是非,再說利害,有時需要節(jié)制感動。如果指向的是公權,是對強勢群體,這一原則自然不錯。但如果是對弱勢群體,對準的是我們心靈中最敏感最脆弱的部分,依然固執(zhí)于這一原則,則顯得有些無情。而且求證是需要時間的,如果我們一味求證真假,而不是傾聽心靈的聲音,有意壓抑自己的情感,那么這種理性與無情恐怕只有一步之遙。這種理性的社會,不是我們想要的社會。 拿“最悲傷作文”來說,固然文章結構選材都很精妙,很有技巧的力量,但更重要的是文章字字血淚,蘊藏著催人淚下的悲傷力量。雖然大多數(shù)人沒有那樣的生活經(jīng)歷,但我們知道在平常的生活中,有一些人面對著堅硬的現(xiàn)實,他們甚至連基本的生存都沒有解決。這些人是我們心中的痛,讓他們過上美好生活,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面對這樣的題材,要求所有人都講“新聞專業(yè)主義”,先問真假再去感動,這難道不是苛求嗎?而且,如果真要壓抑幾天,還會有感動嗎? 求真可貴,感動價高。在很多時候,感動是我們面對復雜現(xiàn)實迎接美好未來所唯一能做的。如果我們失去了感動能力,那就只能面對生硬的現(xiàn)實。有人講,萬一感動錯了怎么辦?存在這樣的可能。但反過來講,即使感動錯了,我們又有多大的損失?拿“最悲傷作文”來說,作文可能美化悲傷卻是真實。不管如何,大別山都有困頓的孩子,這些孩子都需要我們幫助。因此而發(fā)生的感動,何錯之有? 面對“最悲傷作文”,必須把悲傷和作文區(qū)分開來。即便“最悲傷作文”存在細節(jié)上的硬傷,但對“最悲傷作文”的感動永遠沒有錯。這也是我們想講的,永遠不要吝嗇也不要后悔自己的感動,在這個沉重的世界,我們并不缺少理性,缺少的只是感動。如果因為我們的感動,能夠改變一群孩子的命運,這難道不是好事嗎? |
【最可怕的是大家忙于糾纏爭論,會不會全然忘記這個女孩孤苦悲涼的命運,以及同樣需要幫助的孩子們,甚至將關于扶貧救助的討論擱置不提。這不僅會讓看問題的視點漂移,也是對苦難的一種漠視。】 四川涼山四年級彝族孤女苦依五木寫出一篇題為《淚》的作文,講述的是自己的身世,和媽媽去世的過程。此文在網(wǎng)上傳播后,引發(fā)軒然大波。 連日來,圍繞這篇作文,來自各種視點的理解和解讀,形成了一個個激烈的爭議熱點。有人覺得這是一篇“最悲傷的小學作文”,并對當?shù)胤鲐毠ぷ鞣矫娴牧Χ群蛷V度提出了質疑;有人則覺得這是人為制造出來吸引眼球的煽情作品…… 一件看起來很感人的事情,頓時就變出了不一樣的意味和花樣。接下來的故事,就變得更加復雜和糾結——因為受到質疑,涼山當?shù)匦麄鞑块T發(fā)出長達5頁的“調查報告”,詳盡寫出政府把苦依五木家的5個孤兒都納入了孤兒專項基金保護中,對每個孤兒每個月都會發(fā)放678元的補助,加起來共有3390元等信息。有一些人,從“作文曾經(jīng)被老師修改過”這樣的細節(jié)入手,得出“作文是槍手代寫”的結論。 于是,大家熟悉的場面又一次上演——不同立場和觀點的人,開始朝著自己愿意相信的方向情緒化地走下去,進而推出更加尖銳的觀點對峙,大家的爭議,已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了。一篇小學生作文,就這樣成了導火索,觀點的分水嶺。 不管怎樣,苦依五木的作文,只是一篇反映自己生世和心情的作文而已。盡管曾被老師修改,但她所陳述的事實是現(xiàn)實存在的,她的悲傷,也反映了她當時的思維狀態(tài)。大家完全沒有必要求全責備地去問她的動機和目的是什么?她這篇文字是否會在不確定的未來被某個公益組織作為提醒公眾關注當?shù)貎和囊黄髌罚?/p> 而最可怕的是大家在忙于糾纏爭論“作文被修改了多少”或者“作文是否槍手代寫”的同時,會不會全然忘記這個女孩孤苦悲涼的命運,以及她的身后許許多多同樣悲涼需要幫助的孩子們,甚至將好不容易進入公眾視野的關于扶貧救助的討論擱置不提。這不僅會讓看問題的視點發(fā)生漂移,也是對苦難的一種漠視。 對“最悲傷的小學作文”的復雜解讀,反映了當下社會輿論的多向性與復雜性。越是在這樣的時候,越是需要用平常心面對這樣一篇原本簡單的小學生作文,我們這個民族吃過太多對文字過于極端化解讀的虧,切不要去重蹈覆轍。希望大家在記住這篇作文的時候,放過那個女孩吧。她小小的心靈,已承受不得更多的驚擾,也想不出更多復雜的解釋了。 |
彝族姑娘木苦依伍木的作文《淚》在網(wǎng)上已經(jīng)火了。300來字的短文,令許多網(wǎng)友淚崩,將其稱為“世界上最悲傷的小學生作文”。 這是一個懂事可愛令人敬佩的好姑娘。父母雙亡之后,她一個人挑起了全家的重擔,放學回家之后,做飯、喂豬、下地干活,還要照顧兩個更小的弟弟。自己一邊想念父母憐愛的溫度,一邊已經(jīng)把愛施于更小的弟弟。 盡管當?shù)卣呀?jīng)作出很大努力,國家和社會也為扶貧做了許多工作,像木苦依伍木這樣的孩子,每個月能夠領到678元的補貼,不至于食不果腹,但整個大涼山彝族地區(qū)報道出來的貧困現(xiàn)狀,還是令城里人感到吃驚。 一個月以前,新華社記者范敏達踏足此地,在大涼山接觸到許多與木苦依伍木類似的孩子,一所愛心學校,就收容了本鄉(xiāng)500多個孤兒。為什么僅僅一個鄉(xiāng)就會有這么多孤兒?一是因為窮,父母一輩本就營養(yǎng)不足,體質難以支撐;二是因為愚昧,許多人生病后不去看醫(yī)生,而去找畢摩(彝族祭司,實際就是巫醫(yī)),當然,根本原因還是太窮。 僅僅木苦依伍木得到救助是遠遠不夠的,要讓整個大涼山彝族地區(qū)的孩子們都得到救助、整體脫貧,過上健康有體面的生活,才是根本。然而這又涉及到當?shù)孛癖姷淖晕揖融H。 當?shù)馗刹空f起扶貧,都有一肚子的苦水:政府買來山羊發(fā)給大家,希望發(fā)展起高山養(yǎng)殖業(yè),結果他們每月吃掉一頭,沒過多久就吃光了;扶貧的化肥發(fā)下去,寧可倒掉,拿塑料袋作褲子穿……這樣的說法很多。以我自己曾經(jīng)到山區(qū)扶貧支教的經(jīng)歷,這樣的事情的確存在。 但是,有這些事情就能夠對貧困山區(qū)人民進行妖魔化嗎?他們真的懶到無可救藥了嗎?能夠在條件惡劣的地方生存生活幾百上千年,懶惰并不是他們的標簽。我擔心的是,這種妖魔化的說法,會不會嚴重影響到國家和社會對當?shù)氐姆鲐毠ぷ??會不會減少社會公眾對于他們的同情心和善款捐助? 面對落后地區(qū)的民眾,我們不應該投之以這樣的眼神。貧困不應該成為原罪,沒有誰會主動愿意過上這樣貧困而苦難的生活??紤]到這是一個建國前還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生活方式的民族,對于他們的扶貧工作,就不能僅僅滿足于物資的投放。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不會養(yǎng)羊怎么辦?發(fā)了化肥,不會用怎么辦?因此,觀念和文化方面的扶貧恐怕更加重要。 要讓木苦依伍木這一代的孩子接受完整的文化教育,擴展他們的視野,了解現(xiàn)代生活方式,不能讓父母一輩的愚昧和苦難繼續(xù)下去。 |
對涼山地區(qū)的幫助,更需要能長期扎根于農村社區(qū)的公益機構,不僅能更及時地發(fā)現(xiàn)貧困兒童的困境和需求,還能在校方配合下幫助貧困兒童的學習與生活。 12歲的涼山少女苦依五木寫出“最悲傷作文”,令人潸然淚下。對于更多的愛心公益人士而言,這個消息更讓人心生悲涼,大涼山是耳熟能詳?shù)牡貐^(qū),往往也是公益捐贈的首選地。就在諸多公益組織和慈善組織投入最多的地方,極端悲慘的事件還是無可避免地發(fā)生著,讓人心酸,也激發(fā)反思。 雖然民間慈善的覆蓋力量有限,但是如果將已經(jīng)進入當?shù)氐拇壬平M織和個人所捐贈的物資與金錢加在一起,也是不小的一筆數(shù)目。但是,慈善領域也往往存在愛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現(xiàn)象。一些善于和外界溝通的地區(qū),以及最為赤貧的地區(qū),往往會資源過于集中,而大多捐贈者都希望搶占典型地區(qū)。從工作上來講,這樣的典型地區(qū)對宣傳當然有很大的幫助,那些赤貧的山區(qū),臟兮兮的面孔,能激發(fā)更多的捐贈和參與。 但是,我曾經(jīng)在某個典型貧困地區(qū)看到,一些小孩家中放著幾套重復的書包。而最新發(fā)現(xiàn)的這一個涼山少女,目前還沒有看到曾經(jīng)得到過幫助的痕跡。 涼山地區(qū)的總人口大約473萬,農村貧困人口約為71萬,按百分之二十計算貧困兒童數(shù)量,再減去政府的扶貧補貼,以及對于孤兒的補貼,真正需要社會幫助到的缺口就進一步縮小了。如果全社會對于涼山地區(qū)的扶助能夠更有效地分布下去,即便無法成功地扭轉困境,但也能極大地減少極端貧困的慘狀。 而覆蓋不均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是捐贈效率和工作方法的問題。目前對于涼山地區(qū)的捐贈,一是外來的捐贈者多,二是單純助學以及捐贈物資的比例高。 前者帶來的問題是,無法保證長期有效地落地執(zhí)行,只能是集中地做幾次大活動。后者因為缺乏相關社區(qū)的支持,助學款和物資并不能有效地保證用于學生,同時單純扶貧無力于改變社會結構。因為缺乏監(jiān)督,甚至發(fā)生過捐贈的物資被家長變賣換酒喝的現(xiàn)象。對涼山地區(qū)的幫助,更需要能長期扎根于農村社區(qū)的公益機構,不僅能更及時地發(fā)現(xiàn)貧困兒童的困境和需求,還能在校方配合下幫助貧困兒童的學習與生活。 試想,若苦依五木的生活中,如果能有駐扎的公益機構,或者可以挽救她父母突發(fā)急病的狀況,也無需讓這一份苦難埋在她的心里如此久,方才通過作文被外界所知。 涼山地區(qū)的改變,并非不可能,但需要一大批有著晏陽初和傳教士精神的公益人,扎根在那里,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改變衛(wèi)生環(huán)境、改變生活習慣、提高教育,最終帶來發(fā)展和進步。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的公益不停留在表面,需要真正地深入這一片貧瘠的土地。 |
大涼山女孩苦依五木感動了中國。她的那篇“世界上最悲傷的作文”讓人淚崩,更加發(fā)人深思。若是高考中真有叫做“淚”的命題作文,這篇作文能否拿到高分?還是用文本說話吧。 爸爸四年前死了。爸爸生前最疼我,媽媽就天天想辦法給我做好吃的。可能媽媽也想他了吧。沒有煽情,白描中透出爸爸和我們的陰陽相隔,“媽媽給我做好吃的”欲說還休,與“媽媽也想他了吧”內在相連,此處無須多說。 媽媽病了,去鎮(zhèn)上,去西昌。錢沒了,病也沒好。用詞簡潔,信息量巨大,雖多無奈,卻透著堅強。 那天,媽媽倒了,看看媽媽很難受,我哭了。我對媽媽說:“媽媽你一定會好起來的,我支持你。把我做的飯吃了,睡睡覺,就好了。小孩子怎么安慰父母?什么叫情商?這是最好的教材。 第二天早上,媽媽起不來,樣子很難看。我趕緊叫打工剛回家的叔叔,把媽媽送到鎮(zhèn)上。“打工剛回家的叔叔”,誰說小孩不懂社會?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第三天早上,我去醫(yī)院看媽媽,她還沒有醒。我輕輕地給她洗手,她醒了。孝敬父母不僅僅是給他們洗腳,更不是在學校主持下向父母集體跪拜。孝心發(fā)自內心,見于小細節(jié)。 媽媽拉著我的手,叫我的小名:“妹妹,媽媽想回家。”我問:“為什么?”“這里不舒服,還是家里舒服。”其實是沒錢治病,媽媽很聰明,用“沒家里舒服”給孩子一個美麗的理由。 我把媽媽接回家,坐了一會兒,我就去給媽媽做飯。飯做好,去叫媽媽,媽媽已經(jīng)死了。什么叫“大音無聲”?什么叫“悲劇”?什么叫“哀而不傷”?此處是最好的詮釋。 課本上說,有個地方有個日月潭,那就是女兒想念母親流下的淚水。學以致用,真情實意,毫不造作。 高考作文寫作要考出情感意志價值觀。此篇作文用詞簡潔精準,素材取自真實生活,感情真摯內斂,更可貴的是,其中透視出作者的堅忍、孝心、大愛,而且作者善于運用暗示、細節(jié),感情含而不發(fā),表現(xiàn)出極高的情商。 從城市教育的標準考量,很難說苦依五木接受了高品質的學校教育。苦依五木接受的其實是生存教育。杜威說過,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而我們的城市教育卻很大程度上脫離生活實際,遑論現(xiàn)實生存。為何城市里眾多學生苦于找不到作文素材?為什么他們的作文充滿虛情假意?為什么作文中處處透著對生活的無知無感?為什么他們的作文千篇一面,只見物不見人? 那么我們是否該在生存教育上補補課?告訴孩子們,你們能有今日的物質生活,少不了父母的負重打拼;告訴孩子們并讓他們相信,城里生活的小康難掩諸如大涼山地區(qū)的貧苦;告訴孩子們,現(xiàn)在好逸惡勞將來生活會有困難甚至國家都沒有希望。 最近新聞熱炒五位中國老師赴英國支教,發(fā)現(xiàn)英國孩子“很難管”,筆者看來,發(fā)達國家的教育沒有講好“生存的故事”,導致孩子們認為“生存乃至生活很簡單”。相比英國等發(fā)達國家,中國城市學校里倒不乏生存教育,讓孩子有意無意的接受競爭。而相比農村學生,城市里孩子的教育還應該有更多的“生活特別是生存元素”,讓他們明白,富足是中國,小康是中國,貧困也是中國;讓他們明白,中國人現(xiàn)在有飯吃,不等于過去也有飯吃,更不等于未來一定會有飯吃,所以要...... 苦依五木讓億萬中國人落淚,她的那篇“世界上最悲傷的作文”其實意義更大,應讓城市里的學生知道,作文要反映生活甚至生存狀態(tài);也應讓城市里的教育工作者反省,目前對孩子的生存教育是否還有欠缺? 其實, “世界上最悲傷的作文”,給這個國家上了一堂“生存教育課”。 |
【貧困是各種社會問題的綜合顯現(xiàn),扶貧需要放在社會治理、社會運行的大背景中去考量】 “爸爸四年前死了……媽媽病了,去鎮(zhèn)上,去西昌。錢沒了,病也沒好……”近日,四川大涼山小學生木苦依五木一篇不足四百字的作文《淚》,傳遍網(wǎng)絡。字里行間流露的悲傷與無奈,令人唏噓,讓人動容,也再次喚起了公眾對于貧困問題的關注。 廣袤藍天下,總有一些角落,深藏著鮮為人知的哀愁與無助。翻檢媒體報道,在大涼山地區(qū),“最悲傷作文”反映的情況不是個案。窗戶就是一層薄紙,風稍大點就會吹破;一年吃不上三頓肉,烤火還得借柴……相對于北上廣等大城市來說,這里像是另一個世界。貧困地區(qū)的狀況,映照出扶貧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如果不能盡快實現(xiàn)“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全面小康,又如何讓每個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多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對涼山州的扶貧開發(fā),無論是資金支持還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可謂不大。全國各種機構、社會扶貧力量的介入,也為當?shù)匕胃F根添了不少動力。在當?shù)?,貧困人口從本世紀初的近170萬,降到了去年底的50余萬,已是一個巨大的成績。 大涼山貧困問題的長期存在,有著復雜的原因。既有客觀因素,如自然災害頻發(fā)、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等;也有主觀因素,如農村人口增長快、個別人觀念落后、精神貧困等等。除此之外,獨特的發(fā)展歷史、多民族聚居背景下的文化差異,也為脫貧之路平添了幾分坎坷?!白畋瘋魑摹币舱f明,扶貧是一場攻堅戰(zhàn),“擺脫貧困”之路任重道遠,絕非捐錢捐物、送政策送資源就能畢其功于一役的。 經(jīng)過多年的減貧工作,現(xiàn)在剩下的都是“硬骨頭”。習近平總書記數(shù)次談到扶貧工作,強調要“抓緊抓準抓到位”,要“堅持精準扶貧”,要“倒排工期”,要“算好明細賬”,都是非常具體的要求。認識論層面的問題解決了,方法論就顯得更加重要。比如,制度層面,能否改變扶貧資源分散、管理分治的“多龍治水”現(xiàn)狀?操作過程中,能否精準“制導”、到人到戶,有效降低返貧率?“輸血”的同時,能否開發(fā)更多“造血”模式,從根本上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對這些現(xiàn)實挑戰(zhàn)和障礙的分析有多全面、應對有多充分,直接決定了扶貧成效有多大、群眾受益程度有多深。 從“最悲傷作文”以及相關報道中,也不難看出,貧困可說是各種社會問題的綜合顯現(xiàn),扶貧同樣需要放在社會治理、社會運行的大背景中去考量。在很大程度上,扶貧最終的目的、最好的效果,是社會運行的再造。讓貧困人口融入扶貧體系,在改善生活之時,摒棄既有觀念的糟粕,增強自我發(fā)展的能力。這樣,在擺脫物質貧困時,也能走出精神貧困,讓社會運行在良性循環(huán)中,培厚全面發(fā)展的土層。 媒體報道后,木苦依五木和她的兩個弟弟,已經(jīng)迅速得到了來自政府和社會機構的關心和幫助。一個點上的救助,畢竟只是一時之策;缺少面的覆蓋,難免會有人再寫下“悲傷作文”。希望孩子們的人生旅途不再窘迫,也希望更多的“木苦依五木”盡快走出困境,擦干苦淚、享受陽光。 |
【“最悲傷作文”呈現(xiàn)的,是大涼山地區(qū)普遍貧窮最冰冷的剖面。在精準扶貧被提上日程的當下,它揭示的大水漫灌式扶貧對個體救濟的乏力,值得警醒。】 “爸爸四年前死了……媽媽病了,去鎮(zhèn)上,去西昌,錢沒了,病也沒好。我去給媽媽做飯,飯做好,我去叫媽媽,媽媽已經(jīng)死了?!边@兩天,一篇四川大涼山小姑娘苦依五木寫的作文傳遍網(wǎng)絡。這篇字字泣淚的作文,讓無數(shù)人為之動容,也被網(wǎng)民稱作是“世界上最悲傷的作文”。 先失怙,又喪母,還是個孩子就已無父可怙、無母可恃,這何其殘酷?苦依五木,孤苦無依,一個名字竟宿命般地成了一個幼女的殘酷讖語!我們對其遭際抱以同情,但也應意識到,這不僅僅是個體之殤:聯(lián)想到事發(fā)地是中國最貧困地區(qū)之一的大涼山,再聯(lián)想起以往發(fā)生在當?shù)卦S多類似的悲劇個案,或可發(fā)現(xiàn),其悲慘命運背后,是大涼山地區(qū)的普遍貧窮。 雖然數(shù)據(jù)顯示,2014年涼山州農民人均全年純收入已達到8264元,但搜索“大涼山區(qū)”相關內容,與之聯(lián)系最多的字眼仍是“貧窮”:“一年最多只吃3次肉”“人畜混居一室”……去年還有媒體報道,深圳電子廠涉嫌非法使用的數(shù)十名大涼山區(qū)童工,在被送回老家時卻并不樂意,原因是“在這有米飯和肉吃”。 可見,大涼山地區(qū)的貧窮問題并未消泯。也正因貧窮,當?shù)夭派钕菸矩湺九c艾滋陰影,才催生了大量孤苦無依的留守兒童,及由此衍生的販賣兒童亂象。 應看到,自上世紀80年代涼山州各縣陸續(xù)被列為貧困縣開始,各級政府對涼山州的扶貧政策就一直未曾停止。屈指算來,涼山扶貧已有27年歷史,2001年它還被列為四川省重點扶貧地區(qū)。其間,各類專項扶貧資金等不斷,也有不少政策傾斜。這些措施,緩解了當?shù)刎毨顩r。但從“最悲傷作文”及涼山隨處可見的貧困現(xiàn)象看,大涼山扶貧之路還很漫長。 而就在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扶貧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形勢逼人,形勢不等人”。新形勢下的扶貧,加大扶貧投入自不必說,更重要的是,要著眼于對貧困人口的查漏補缺、精確“制導”,在此基礎上,根據(jù)貧困家庭的具體情況進行精準扶貧。 所謂精準扶貧,就是要擺脫以往舊式扶貧的弊端。事實上,大涼山扶貧多年,其山區(qū)貧窮局面卻依舊不改,也被認為跟之前粗糙的扶貧模式有關:大水漫灌式扶貧下,扶貧未必能跟個體之需形成對接,相反被認為“肥了西昌,瘦了山區(qū)”。在此背景下,只有改變這種扶貧策略,實現(xiàn)“精準滴灌”、因需施援,才能幫助到最需要的人。 在此過程中,某些地方政府或許會因扶貧款不再撥到地方財政,而是直接到家庭、個人,缺乏扶貧主動作為的動力。而這樣的做法,可能也會讓一些基層部門、官員失去了截留國家扶貧款項的機會。扶貧模式的改變,所面臨的執(zhí)行困難,或許超出想象。但不管怎樣,未來扶貧的最終目的,就是讓每一個貧困的家庭、個人,都能得到公平發(fā)展的機會。 “最悲傷作文”沒有告訴我們更多的具體的東西,但從這篇幾百字的文章中,卻可窺見難言的辛酸。苦依五木的經(jīng)歷或許是個案,但就我們視野所及,在四川大涼山地區(qū),這或許又并非個案。我們經(jīng)常講,法治要讓每一個個案感受到公平正義的陽光,同樣,扶貧的最終目標也應該是,驅散每一個孩子心頭的悲傷。 |
一個多月前,新華社記者深入大涼山,近距離接觸了許多貧苦的孩子。記者推薦了一篇小學作文,一篇“世界上最悲傷的小學作文“。文章的名字叫《淚》,作者是苦依五木,一個來自大涼山的小學四年級彝族小姑娘。(8月4日新華網(wǎng)) 全文抄錄如下——“爸爸四年前死了。/爸爸生前最疼我,媽媽就天天想辦法給我做好吃的??赡軏寢屢蚕胨税伞?媽媽病了,去鎮(zhèn)上,去西昌。錢沒了,病也沒好。/那天,媽媽到了,看看媽媽很難受,我哭了。我對媽媽說:“媽媽,你一定會好起來的,我支持你。把我做的飯吃了,睡睡覺,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媽媽起不來,樣子很難受。我趕緊叫打工剛回家的叔叔,把媽媽送到鎮(zhèn)上。/第三天早上,我去醫(yī)院看媽媽,她還沒有醒。我輕輕地給她洗手,她醒了。/媽媽拉著我的手,叫我的小名:“妹妹,媽媽想回家?!?我問:“為什么了?”/“這里不舒服,還是家里舒服?!?我把媽媽接回家,坐了一會兒,我就去給媽媽做飯。飯做好,去叫媽媽,媽媽已經(jīng)死了。/課本上說,有個地方有個日月潭,那就是女兒想念母親流下的淚水。 短句子,短段落,流水賬般的生活,記錄了一個孩子最悲慘的人生遭逢。 從“四年前爸爸死了”到“媽媽已經(jīng)死了”—— 沒有呼天搶地的痛哭,沒有羽化成仙的幻象,唯有一種冷冽的絕望,眉目清澈地從文字間望著這個世界?!白钐畚摇钡陌职郑尅拔铱蘖恕钡膵寢?,在孩子筆下平靜而“死”,絲毫沒有一絲為親者諱的體面,也絲毫沒有一絲恐懼或懦弱的情緒表達,這是一種怎樣的矛盾沖突:最深愛的親人,卻最冷冷地看著他(她)“死”去?清澈的死亡敘事,標題卻是“淚”。所謂大悲無聲,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在傳統(tǒng)勵志邏輯里,別人的悲傷,也許總能熬成一鍋“雞湯”,用以傷春悲秋,喟嘆凡塵。不過,“最悲傷作文”里的一些細節(jié),恐怕還是需要跳脫出文字的框架,從社會與制度層面加以考量:一則,“媽媽病了,去鎮(zhèn)上,去西昌。錢沒了,病也沒好。”孩子沒有抱怨醫(yī)療質量,更沒有在緊張的醫(yī)患關系上撒鹽。但,對于一個貧困家庭來說,貧病交加的絕望,恐怕亦需要從基本保障制度中尋求一絲溫暖?!鞍职帧笔窃趺此赖牟⒉磺宄?,“媽媽”是病死的。對于死亡,是孩子選擇性遺忘了制度的關懷、抑或在家庭的生老病死中本就是悲傷的“私人故事”而已?二則,孩子勸病倒的母親,“媽媽,你一定會好起來的,我支持你。把我做的飯吃了,睡睡覺,就好了?!鄙×耍斎灰运幰メt(yī)院,何況,“媽媽”也曾去過“鎮(zhèn)上”與“西昌”,可是,為什么她還是勸慰母親吃了自己的飯就好了呢? 一切對貧困的贊美,不啻犯罪。就像《今日說法》的案例,不該成為“感動中國”的摹本;逆境中順流成河的悲傷,自然也沒有什么值得去“辯證分析”??嚯y就是苦難,它并不一定指向成功與榮光。截至2014年,根據(jù)農村扶貧標準(人均年收入2300元人民幣,2010年不變價),中國仍然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而按照世界銀行每天生活費低于2美元的標準計算,2011 年中國仍有約 2.5 億貧困人口。貧困、極度貧困人口,不僅在大涼山,更不只一個苦依五木。 “最悲傷作文”,見證的不僅是一個孩子悲傷的命運,它見證的,還有這個社會的貧困之殤、階層之殤、救濟之殤。(鄧海建) |